发布于:天津市
原标题:出口成章、吟诗作对,元朝皇帝“普通话“水平可以达到“几级“?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自从斡难河源头誓师大会召开以来,属于蒙古高原的荣光时刻,便如期而至。他们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欧洲人也将铁木真与阿提拉并列为“上帝之鞭”。就是在其眼中,这二位都是上帝派来惩罚自己之人。
而后忽必烈于中原建立起“大哉乾元”之朝,虽然四大汗国已经不听从其调遣,但他本人还是名义上的大蒙古国的大汗。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使得很多人一直好奇元朝统治者们的汉语水平究竟如何,而现在也只能通过有限的资料加以判断。(一)、出口成章,稔熟于心
既然是元朝皇帝,就应该从成吉思汗的太祖元年,一直算到北元林丹汗的末年。虽然朱元璋将他们赶出了中原地区,但是元朝却并未因此覆灭。只不过他们常年在北地活动,因而被称之为“北元”。而蒙古的大汗,仍然由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担任着。元朝曾经控制过整个汉地,虽然后来回到了草原但是与中原政权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 交流如常,亲阅亲览
“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这是耶律楚才所编写的《玄风庆会录》中,记载的长春真人所说之言。成吉思汗虽然早期信仰萨满教,而后改信藏传佛教,但是对于道教也是非常痴迷。因此,数度邀请丘处机前往自己的大营议事。
而《玄风庆会录》中,记载的就是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对话。书本是用汉文写成,可见当时两人的对话也是用汉语。因为历史典籍中没有丘处机会蒙语的记载,却是有很多成吉思汗会说汉化的记录。《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也多次提到成吉思汗对于汉人的书法非常痴迷。其中,还写道了他御笔亲书的“谆谆道诲,敬闻命矣!斯皆难行之事,然则敢不遵依仙命”。两人的交谈非常愉快,而丘处机成为远近闻名的高人,也是因为他年过古稀,仍然不顾险阻,为生民请命,只身西游以见成吉思汗。
2. 文采飞扬,精通汉话
在很多人眼中,成吉思汗是目不识丁的形象,至少是对汉语一窍不通。其实不然,因为《长春真人西游记》中的很多描述,都能证明他对汉族文化非常仰慕。至少对于汉语,是非常谙熟的。“系元初之书,译文得其本音,非世祖以后文人著述,则往往窒阂不能通者有之”。
这本书之所以传世较少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之人所作,并非后人杜撰,所以在战火流离中流传下来的部分寥寥无几。当时的丘处机,从今天的山东莱州,前往“帝国坟场”阿富汗去。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威望。
“朕将亲览,其有玄旨未明者,续当请益焉”。由此看来,对于用汉文写的奏疏,成吉思汗亲自批阅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试想一个可以建立如此庞大帝国之人,必然是有着其独特的品质。而且,他的手下也有很多汉臣,就算没有刻意去学,耳濡目染,或多或少也会有所了解。(二)、吟诗作对,不在话下
“今主上应期开运,资赋英明,喜衣冠,崇礼乐,乐贤下士,甚得中土之心”。元世祖忽必烈,是蒙古的薛禅汗,同时也是元朝的皇帝。至于蒙古帝国与元朝的关系,就是一个为母公司,而一个为子公司。只不过子公司的总经理和母公司的董事长,都由一人担任。这位元朝的开国皇帝,对于汉人文化倾慕不已。
1. 知人善任,文采飞扬
根据《元史》记载,忽必烈在还未曾继位之前,就广泛的结交中原名士。而在窝阔台时投奔蒙古的窦默和姚枢二人,可以算是元世祖的先生。他们经常为其讲解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儒家学说。这对于忽必烈后期的执政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此二人之外,还有刘秉忠、赵璧、张文联、张德辉等二十余人,都是为忽必烈讲解汉家经典的。他们和忽必烈交流中,几乎全部使用汉语。《元史》中曾多次提到元世祖与他们的对话“定宗二年,世祖于潜邸问张德辉曰: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的讨论,直到今天仍然有人津津乐道。管中窥豹,元世祖忽必烈自幼便学习汉人知识,继位以后又广泛的提拔汉人官员。他的汉语水平,肯定不会太差。至少要比前几任大汗,要好上许多。
因为崖山海战以后,元朝已经彻底的统一了汉地。至于汉文,汉语的取舍,自然也是流畅自如。显然,忽必烈选择了学习汉语和汉文化。
2. 出口成章,谈吐得体
“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这是忽必烈所作之诗,一代帝王的豪迈之感跃然纸上。因为他是靠着汉家大臣的辅佐,步步高升,最后即皇帝位,而且对于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非常熟悉的。
他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作为外来者,必须要以中原文化来治理汉人的重要性。因此,文树立孔夫子为榜样,武则标榜关公。他们都是忠君爱国的典范,其实这也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因为前朝的君王,都是以儒家思想来教化子民的。所以,这也间接的证明了自己才是中原正统。
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皇帝本人对于汉文化必须非常熟悉。显然,忽必烈是能够做到的。其实,就算是装装样子,他也要做。毕竟,如果连自己都不通习汉语,又该如何要求手下之人。所以,在游览名山大川时,他也会学着文人的样子,吟诗作对。这首《陟玩春山纪兴》,还被收录在了清朝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成书在清朝康熙年间。而且,元世祖还很喜欢“赐名”。比如通惠河,以及郭守敬所著的《授时历》都是元世祖亲自给起的名字。
可想而知,忽必烈的汉文学功底定不会弱,就更不用提熟练的掌握汉语了。而且,他身边有许多儒士,自然也会时不时的指点一下君王。
(三)、有过之,而无不及
忽必烈之后的继任者们,虽然在成就上不一定可以超越他,但是他们都长期在汉地生活。再加上,朝中又有许多的汉人大臣以及元世祖制定的政策,所以这些人的汉语水平一定不会太差。至于到了北元时候,那就需要另说了。因为他们已经回到了草原生活,尽管仍然与明朝有着联系,但不一定全都通习汉语。
1. 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成宗承天下混壹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元成宗铁穆耳在任时,一举平定了海都之乱。而他的汉语水平,也可以算的十分高超。至今,仍然有书法流传于世。其实,这种事情,一想便知。
因为他的前任君王忽必烈,都如此谙熟汉语。而且身边也不乏汉臣,所以对于这些东西他必须要稔熟于心。否则,对自己的统治是非常不利的。自从忽必烈以后的元朝,当然这里并未包括北元,统治者们几乎都非常精通汉语。
也有很多人,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这其实是顺势而为,不是说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化,只是当时元朝统治者本身的文化的确不能同中原文化比肩。而自己的主要统治区域,又在汉地。所以,精通汉语,或者学习汉文化都是大势所趋之事。
若是自己不懂汉语,每每上朝的时候都还需要找个翻译。而且他们还提倡着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那么连汉话都不会说的帝王,又怎能继续标榜儒学。
2.汉语命名,璧坐玑驰
“武宗、仁宗之始生也,上皆命公拟名以进。仁宗五岁时,译为梵文,今庙讳是也”。忽必烈对后世帝王的影响巨大,甚至还给自己的后代以汉语起名。比如元武宗海山,就是忽必烈请的道士张留孙,为自己的孙子起的名字。
既然名字都是汉人之名,其汉语功底自不必多言。他曾经跟随着大儒李孟学习,也可以说是出口成章,妙笔生花。他的弟弟,也是元朝的皇帝。之前在综艺上还有人调侃说,他最佩服的人就是元仁宗,因为他的名字字数够多,收走几个也无所谓。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其实这个名字是以梵文起的。而他本人自幼和兄长跟随李孟学习,身边又常围绕着像写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之流的忧国忧民之汉臣。虽然没有文学作品流传于世,但他却在元朝开创了科举。
因为汉化倾向太过严重,他本人也屡屡遭受朝臣上大臣的反对。
结语:
从成吉思汗时起,就开始与汉人频繁的交流。更何况,他的子孙曾经长期的统治着这片土地。所以说,自从忽必烈之后的元朝君主,他们的汉语水平都是非常高的。当然这并不包括北元,因为北元远离中原且文献较少。所以,他们的汉语水平考证起来有些难度。
参考文献:
《长春真人西游记》
《元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