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虎在养殖场查看奶山羊生长情况。 资料图
“快过来,该吃奶啦!”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张家山村陇玉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内,任正儒把几头刚出生不久的小羊羔放到一只母羊身边,不一会儿,吃饱后的小羊们此起彼伏地发出“咩咩”声,亲昵地围在羊妈妈身旁撒起了娇。
2014年,乘着县里大力发展奶山羊产业的“东风”,张家山村成立了陇玉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建成千只奶山羊养殖场2个,吸纳了很多像任正儒这样有经验的村民到养殖场务工。2023年,养殖场总收入达126.4万元,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曾是省级贫困村的张家山村彻底“翻了身”,这样可喜的变化如今正在陇县多个村庄发生着。一个个小山村的蝶变故事背后,是陇县坚持示范带动,探索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懈实践。各村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探索出产业带动、资源开发、股份合作等多种发展模式,为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走出了一条具有陇县特色的集体经济壮大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
让资源“活起来”
张家山村地处陇县南部浅山区,主要以山区旱地为主,地理位置闭塞,自然环境艰苦,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们更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翻身仗”该如何打?这可愁坏了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虎。
“我们村地处山区,闲置土地面积大,适合建奶山羊养殖场,这么好的资源当然要利用起来!”这是当时张立虎的想法。2014年,陇县县委、县政府把奶山羊作为全县首要产业来抓,聚力打造百亿生态乳都的发展战略,这更增强了张立虎的信心——跟着政府发展奶山羊产业,准没错!
不过,光有想法和一腔干劲可不行,关键在有没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张家山村不断建强支部班子,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带头人“一肩挑”。
除了奶山羊产业,张家山村还瞄准了烟草、中药材种植产业,为了增强发展支撑力,大力实施“三链富民”战略(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并在烤烟、羊乳、种植3大产业链上组建3个党小组,41名党员勇当探路先锋,带动群众嵌入致富链。
在距离张家山村40公里的庙坡村,村党支部书记高鹏飞曾同样面临着山区村无支柱产业和资源有限的窘境,而“解题思路”也是接近的,确定发展何种产业后,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探索发展特色产业,为群众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
“刚当上村党支部书记时,村子欠了一屁股外债,村集体经济为负数。”高鹏飞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发现,庙坡村在当地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荞麦,荞麦生长周期短、产量稳定且不影响秋播。
当高鹏飞提出这一想法后,却遭到了村民们的反对,不少人觉得,种完荞麦再种小麦,小麦的收成会大受影响。高鹏飞等村干部充当“小白鼠”,每个人都承包了10亩地,试种了2年荞麦,结果显示,小麦并没有减产,彻底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最终,庙坡村党支部确定了以荞麦产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通过季节性流转土地种植荞麦,推进荞麦面粉、荞面饸饹、荞麦醋、荞皮枕头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荞麦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让村集体和群众从中获得更大收益。
延长产业链条
走出增值新路径
在陇县县城里,有一家河北荞面饸饹面馆,每天顾客络绎不绝,店里的特色产品“汤饸饹”更是频频收获食客们的点赞和好评,这家店的“幕后老板”就是庙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2018年,眼看村里的荞麦种植已经小有规模,如何提高荞麦的“身价”成为庙坡村的下一道难题。而荞面饸饹是陇县当地一道很受欢迎的美食,高鹏飞灵机一动,由庙坡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32万元,入股宝鸡陇州北部粮仓餐饮有限公司,并开设了这家河北荞面饸饹面馆,全体村民都成为面馆的股东。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注册了陇县北部粮仓商标,并把村里的闲置房屋改造成荞麦醋加工厂,每年可生产两吨荞麦醋,荞麦醋经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合格后装瓶,瓶身就印有北部粮仓商标。这些成品醋大部分被送到面馆使用,少部分放在线上平台销售。“农民参与种植环节,合作社负责研究新品以及荞麦醋等产品的加工,投资建立的河北荞面饸饹面馆让荞麦及其衍生产品不再愁销路。”高鹏飞说。
一幢幢民房鳞次栉比,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路面延伸至家家户户,一面面彩绘的文化墙图案生动有趣……走进下凉泉村,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的一幅幅画面。下凉泉村距县城10公里,村民主要收入以外出务工和粮食种植为主。但随着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粮食种植这一主要产业面临无人耕种的困境。
为此,下凉泉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村粮食种植及生产经营的新途径,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方式,以主要农作物统耕、统种、统防、统收模式,解决土地无人种、无力种的困难。2021年,村里成立了众鑫粮食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书记葛建军的带领下,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作良种试验站,示范推广小麦新优品种,进行大豆玉米示范化复合种植,并大力推广社会化服务。2017年,村里又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对全村土地进行托管,制订详细的种植计划,耕种管收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下设的农机作业服务队统一作业,村民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缴纳每亩260元的服务费,收获作物归农户所有。
粮食种出来了,往哪销?怎么才能卖出高价?葛建军又想出了一个好点子,2020年5月,在村“两委”引领下,金穗面粉厂顺利建成投产,面粉厂每年按照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比例给群众分红,收获的小麦由村面粉厂按市场价收购加工面粉销售,既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又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一条种、收、销的产业链也逐渐形成。
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村民集体奔共富
给养殖场的羊投放完一轮饲料后,任正儒终于可以闲下来休息会儿了。虽然今年已经60多岁,但任正儒却丝毫没有退休的打算,相反,他十分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养殖场就在村里,方便我照顾家里,现在每个月有2500元的工资,还给我上了保险,我挺满意的!”任正儒乐呵呵地说。
村集体经济开花结果,日益壮大,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村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可以让全体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还能进一步增强其信心和干劲,不断夯实集体经济“家底”。2023年,张家山村村集体收入突破312万元,其中,陇玉养殖专业合作社收入126.4万元,鹏程烤烟合作社收入95万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收入90.6万元,全村328户群众喜获产业红利16.2万元。户均分红493元,最多的一户分到了4316元。
除了分红外,有很多像任正儒一样的村民,通过务工还可获得一笔收入。“下一步我们计划投资50多万元发展张家山村花椒种植项目,预计2024年底全村集体经济达到315万元,带动农户务工收入130万元。”张立虎信心满满。
在下凉泉村,同样也有一本合理的分红“账本”。“按照股份经济合作章程,集体经济利润的70%会被用于分红,30%留作集体发展,其中公积金10%、风险金10%、积累金10%。在分红基础上,每年由集体经济向股民养老账户注入50元,形成集体经济红利分配叠加机制,破解了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现象。”葛建军介绍。
党建引领指明方向,特色产业蓬勃兴起,村民共享红利收入,如今在陇县,处处涌动着村庄发展的热潮,各个村各出奇招,因地制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蒸蒸日上。2023年,陇县104个村集体经济收益3191.11万元,同比增长18.7%,“一般村”全面清零,10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有3个,50万元以上的“富裕村”达14个。(农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