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菊花
拼音注音
Jú Huā
别名
节华、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镘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
英文名
Chrysanthemum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2. 陶弘景: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花正相似,难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凤眩,能令头不白。
3.《本草图
来源
药材基源:为区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采收和储藏:11月初开花时,待花瓣平展,由黄转白而心略带黄时,选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这时采的花水分少,易干燥,色泽好,品质好。采下鲜花,切忌堆放,需及时干燥或薄摊于通风处。加工方法因各地产的药材品种而不同;阴干,适用于小面积生产,待花大部开放,选晴天,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县员通风处,经30-40d,待花干燥,后摘下,略晒;晒干,将鲜菊花薄铺蒸笼内,厚度不超过3朵花,待水沸后,将蒸笼置锅上蒸3-4min,倒至晒具内晒干,不家翻动;烘干,将鲜菊铺于烘筛上,厚度不超过3cm,用60℃炕干。
生境分布
为栽培种,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弯化,形色各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
原形态
菊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cm,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2.5-20cm,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瘦果不发育。花期9-11。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忌遮荫。耐寒,稍耐旱,怕水涝,喜肥。最适生长温度20℃左右,在0-10℃以下能生长,花期能耐-4℃,根可耐-16~-17℃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地热高燥,背风向阳,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排水良好,pH6-8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可与早玉米、桑、蚕豆、烟草、油菜、大蒜、小麦间套作。粘重土、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 药用菊主要用扦插、分株繁殖。扦插繁殖、育苗移栽法: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截取母株的幼枝作插穗,随剪随插,插穗长10-12cm,顶端留2片叶,除去下部2-3节的叶片,插入土中5cm,顶端露出3cm,按行距24cm开沟,沟深14cm,每隔15-20cm,扦插1株,覆土压实,浇水。扦插后要遮荫,经常浇水保湿,松土除草,每隔半月施稀人粪尿1次,约经15-20d生根,待生长健壮后即可移栽。赤可使用两次扦插法,使稀栽推迟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析繁殖:11月选优良植株,收花后割除残茎,培土越冬。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待新苗长至15cm高,选择阴天,挖掘母株,将健壮带有白根的幼苗,适当煎去枝叶,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栽1-2株,煎去顶端,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需中耕除草3-4次,每隔半月1次,后两次中耕除草结合培土。苗高30-40cm进行打顶,第2次在6月底,第3次不迟至7月。菊花喜肥,但应控制施氮肥,以免徒长,遭病虫为家。一般在幼苗成活后施稀人粪尿或尿素,开始分枝时施人畜粪及腐熟饼肥,9月施浓粪肥,增加过磷酸钙,施肥应亥集中在中期。生长前期少浇水,是旱浇水,9月孕蕾期注意防旱。雨季要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枯病,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病实期摘除病叶,中用1:1:10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根腐病,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锈病可用敌锈钠97%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射。另有白粉病、霜霉病、黄萎病等为害。虫害有棉蚜、大青叶跳甲、菊天牛、瘿蟥、斜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性状
性状鉴别 (1)毫菊 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房形,直径1.5-3cm。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立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限藏,黄色,先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2)滁菊 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陷藏。
(3)贡菊 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4)杭菊 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药类白色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能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以花朵完整不散瓣、色白(黄)、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棕色,气清香。①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22-38μm,有3孔沟,表面有刺,刺长3.4-7μm,每裂片4-5刺。②花冠表皮细胞表面以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角质纹理。③苞片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稍粗的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④花柱及柱头碎片的边缘细胞呈绒毛状突起。⑤T形毛少见,大多碎断,顶端细胞长大,基部2-5细胞。⑥腺毛少见。头部鞋底形,4、6或8人细胞,两两相对排列,长径32-127μm,短径22-74μm,外被角质层。此外,有药隔顶端附属物及基部细胞、花粉囊内壁细胞、分泌道、纤维、子房表皮细胞等。
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borneol),樟脑(camphor),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还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1],刺槐甙(acacetin-7-Orhamnogluc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刺槐素-7-O-葡萄糖甙(acacetin-7-O-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rhamnogside)[2],木犀草素(luteolin),β-榄香烯(β-elemene),百里香酚(thymol),二十一烷(heneicosane),二十三烷(tricosa-ne),二十六烷(hexacosane)[3],以及糖类和氨基酸[4]。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菊花水煎醇沉制剂对离体兔心有显着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于接近心插管的恒压灌流液中注入1g生药时,可使2分钟内冠脉流量增加约62%,并使心率平均减慢20%左右。较大剂量对在位犬心,亦可致冠脉流量平均增加40%左右,心肌耗氧量平均增加27%。对电刺激兔中枢神经引起的缺血性心电图ST段压低有减轻作用,心率无变化或减慢,与离体兔心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对实验性冠脉粥样硬化兔的离体心脏,也能增加冠脉流量和提高心肌耗氧量。对菊花水提醇沉制剂以乙酸乙酯、氯仿提取分为不同部分,各部分对增加冠脉流量等均有作用。但均不及原制剂作用强度,说明菊花含有多种心脏活性成分,体现对心脏的协同作用。在对菊花酚性成分研究中发现,杭白菊酚性部分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提高小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总之菊花制剂能扩张冠脉,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状态,虽有使心收缩力加强与耗氧量增加的作用,但似仍以扩张冠脉占优势。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菊花水煎剂或水浸剂,体外试验对多种致病菌,以及流感病毒PR8和钩端螺旋体均有一定抑制作用,MIC约为1 :10-1 :80。小鼠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新鲜全草(地上部分)加水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抑菌作用较强,对绿脓杆菌作用甚弱,对肺炎双球菌无效。
3.其它作用:大鼠口服菊花水煎剂3周后,抑制其肝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力,并能激活肝微粒体胆固醇7a-羟化酶。菊花与牛膝,熟地,山药合用可延长家蚕龄期,影响小鼠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脂质的含量。菊花散剂给兔灌胃,有缩短凝血时间的效果,焙成炭药的散剂作用较生药有所增强。菊花制剂还能抑制皮内注射组胺所致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其10mg的效力和芦丁2.5mg相当。
炮制
菊花:拣净叶梗、花柄及泥屑杂质。菊花炭:取拣净的菊花,置锅沟炒至焦褐黄色,但须存快,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归经
归肺;肝经
性味
味甘;苦;性微寒
注意
《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主外感风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卅穹各三钱。为未。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③冶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未,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未)一斤,甘菊花(未)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丸斗许,将前药未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熟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伯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未,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 《局方》菊睛丸)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⑨治疗: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临床应用
1.治疗冠心病:以菊花煎剂观察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 ,其中显效43.3% ,改善86.7% ,以轻度者疗效较好;对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45.9% ,其中显效18.8% ,好转27.1%。对部分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血清胆制醇、三酸甘油酯未见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服药期间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轻度腹泻外,均无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溃疡病的患者,亦多无影响。制剂及用法:白菊花10两,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ml。每日2次,每次25ml。2个月为一疗程。
2.治疗高血压病:每日用菊花、银花各0.8-1两(头晕明显加桑叶4 钱,动脉硬化、血情胆制醇高者加山楂4-8钱),混匀,分4次用沸滚开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一般冲泡2次后,药渣即可弃掉另换。不可煎熬,否则会破坏有效成分。据46例观察,服药3-7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随之血压渐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药10-30天后,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2.《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3.《本草经疏》:菊花专制凤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人心、小肠,甘人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沛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人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疗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疗者风火之毒也。
4.《药品化》: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经》曰,治温以清。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黄蔑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疔肠红,止下血。领石斜、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
5.《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问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育过于大峻,未免大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6.《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7.《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
8.《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凤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凤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目如欲脱,乃肝阳内风之尤甚者。世谓头凤痛甚,至于丧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泪出亦阴虚于下,肝火上扬,真阴无摄纳之权,而风阳以疏泄为用,则迎风而泪下,此皆肝肾阴亏,而浮阳上亢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石顽谓清利血脉,而痹着湿邪,得以开泄,持论甚正。惟此是冲和纯粹之品,以清经隧积淤之浊血,断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无近功,而遽疑《经》言之不可信也。《别录》谓洽腰痛去来陶陶,盖言其悠久不已之状,是亦肾阴不足,而湿邪痹着为患,故其痛续续不息。菊花滋肾阴而清湿热,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烦热而安肠胃,固无一非情肃泄热之功用也。甄权谓治头目风旋倒地,脑骨疼痛,则肝阳内风头痛,固有直上顶巅,脑骨如裂者,若风旋倒地,则血冲脑经,而失其知觉运动矣。又谓治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则是血热生风之症,苦泄清理,而风自息。大明谓作枕明目,叶亦明目。洁古谓养目血,去翳膜。海藏谓主肝气不足。盖亦养肝阴,滋肝血之意。虽其气味清芬,然终非肝家气药。仲醇谓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疗尤为要药。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缨所称之血线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时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