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包含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关键保障,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北碚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依据《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重庆市北碚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本规划系统总结了我区“十三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需求,提出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北碚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动指南。
本次规划范围为北碚区城市规划区范围(不含水土和复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篇 准确把握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建设工作的战略部署,紧扣我区城市功能定位,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北碚区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更加健全,快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建设规模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全区围绕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突出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全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额达到571.99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24%。全区道路与桥隧、供水设施、燃气设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
二是宜居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内外部联通有效增强。开工建设歇马隧道、水土嘉陵江大桥等市级重大城市道路项目11个,歇马隧道及东西干道、快速路一纵线北碚老城段改造工程、海螺山立交建成投用。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二期工程建成通车。新建公共停车场12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数2137个;新建人行过街设施14座。“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建成城市道路143.13公里,通车城市道路总里程达710.85公里。加大光纤宽带网络城区“户户通”、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百兆光纤城区家庭接入等建设,城镇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至2020年,全区移动电话基站达2.1万个,有力地保障了全区生产生活通讯需求。
三是绿色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城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马鞍溪(红熙山寨-龙滩子水库入口)、山王溪(庆铃铸造厂-嘉陵江入江口)、马河溪(蔡家中央公园-嘉陵江入江口)和双凤溪(48中-梁滩河入口)4 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建立巡查、整改和维护的长效机制。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提升暨清水绿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底海绵城市建设面积13.87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1.5%,达到“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四是公共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安全水平有效提升。排水防涝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与应急机制不断加强。至2020年底,全区城镇雨水管道建成长度达到564公里,排水防涝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排水理念逐渐由“以排为主”向“渗”“滞”“蓄”“净”“用”
“排”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供水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城市供水系统供水水质和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完成红工水厂二期建设工程,城市供水能力稳步提升,城市应急供水能力建设得到增强,供水安全性、可靠性大大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100%,城市水厂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公共管网漏损率低于10%。电力、燃气等能源供给需求基本平衡,能源供给质量和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是城市污水设施加快建设,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厂运行负荷及进水浓度,切实提高了污水厂削减污染排放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座,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5万吨/日,建成城镇污水管网161公里。全区累计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处理能力14万吨/日;累计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12座,污水处理能力2.04万吨/日;累计建成城镇市政污水管网463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6%,污水达标排放率100%,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
同时,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一定短板和制约,建设总量不足、基础设施老化、发展不均衡等情况较为突出,与建成“一城四地”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及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 2020年实际 指标属性 1 城市 交通 设施 轨道运营里程(公里) 33 33 预期性 2 城市道路通车里程(公里) 700 710.85 预期性 3 城市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6 8.01 约束性 4 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 60 60.2 预期性 5 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6 停车泊位数(万个) 0.2 0.2137 预期性 7 市政 设施 城镇自来水普及率(%) 100 100 约束性 8 管网基本漏损率(%) ≤10 ≤10 约束性 9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5 96 约束性 10 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 ≥90 100 约束性 11 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 20 21.5 约束性 12 城市 能源 设施 配电网供电可靠率(%) 99.88 99.88 预期性 13 电网综合网损率(%) 4.01 4.01 预期性 14 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时) 959 959 预期性 15 天然气年供气总量(亿立方米) 4.7 4.7 预期性 16 城镇天然气普及率(%) 98.5 98.5 预期性 17 智慧 城市 城市光纤入户率(%) 100 100 预期性 18 移动基站(万个) 2 2.1 预期性 19 城市防灾 减灾设施 市政消火栓建有率(%) 98 100 约束性 20 市政消火栓完好率(%) 98 98 约束性 21 普通城市消防站覆盖面积(平方公里) ≤7 ≤7 预期性
注: “停车泊位数”专指公共停车场新增泊位数。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多种战略叠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难得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庆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北碚作为全市唯一的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拥有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自贸区“三区叠加”的独特优势,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有基础有条件赢得先机、创造新机。
外部环境变化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重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步深入,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压力加剧,影响项目实施推进的力度和节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我区发展阶段特征和基础设施发展支撑条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制定“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十四五”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稳住经济大盘、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建设生态人文名城、科技创新高地、高新产业基地、民营经济示范地、休闲度假目的地提供支撑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发挥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合理配置资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整合市场资源,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全局统筹,供需联动。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方向、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统筹系统与局部、存量与增量、需求与供给、建设与管理、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从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促进供需精准匹配。
互联互通,效率优先。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统筹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方向、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强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向乡村延伸,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运行模式。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做好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与恢复,建设灰绿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避免“大挖大填”“大拆大建”,加快城市更新,提高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品质,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成果。
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新城建”,助推“智慧名城”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让城市运行更聪明、群众生活更智慧。
防控风险,确保安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和运营管理,增强城市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建设对外联系快速通道,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通与成渝城市群联系通道;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加快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建设、推动两江新区北碚板块高质量发展打下稳固基础;紧紧围绕全市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科学推进城市更新,合理利用缙云山生态资源,加强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配置,精准完善公共供给体系,为城市运营发展提供坚实体系保障。到2025年,建成与“一城四地”相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区域交通协作能力全面增强。提升轨道交通主体地位,完善多层次交通网络体系,大力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加快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3%,累计轨道运营里程达到35公里,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结构,加快城市骨架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加密疏堵,累计城市道路通车里程达到800公里,城市道路路网密度达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高品质宜行城市建设成效卓著,特色山城步道总里程达到65公里,新增立体过街设施9座。加快补齐老城停车缺口,同步推进新城停车场建设,五年新增公共停车场泊位数超5600个。
——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补齐排水系统短板,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新改扩建城市污水厂9座,污水管网178公里,基本实现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精心打造嘉陵江两岸,打造 “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城市品牌典范。
——城市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城市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公共管网漏损率低于10%。优化区域电力供应格局,保障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1000千瓦时。优化天然气供储体系,城镇天然气年供应总量达5亿立方米,城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9%。牢筑自然灾害坚强防御后盾,全面完成北碚嘉陵江两岸及周边地区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城市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开工建设一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提升突发公共事件防御能力,城镇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达到100%,完好率达到99%。
——绿色智慧发展取得新突破。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不断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5000个5G基站,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率达80%以上。推进智慧城市智慧运营中心,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展望2035年,建立起与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国际都市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都市区”和“韧性城市”,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有力支撑各片区之间资源要素均衡流通、产业链条协调布局、城市生态宜居宜游。
专栏2 “十四五”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指标表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实际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1 城市 交通 设施 轨道运营里程(公里) 33 35 预期性 2 城市道路通车里程(公里) 710.85 800 预期性 3 城市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8.01 8.02 约束性 4 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 60.2 63 预期性 5 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6 停车泊位数(万个) 0.2137 0.56 预期性 7 市政 设施 城镇自来水普及率(%) 100 100 约束性 8 管网基本漏损率(%) ≤10 ≤10 约束性 9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6 98 约束性 10 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 100 100 约束性 11 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 21.5 45 约束性 12 城市 能源 设施 配电网供电可靠率(%) 99.88 99.89 预期性 13 电网综合网损率(%) 4.01 3.56 预期性 14 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时) 959 1000 预期性 15 天然气年供气总量(亿立方米) 4.7 5 预期性 16 城镇天然气普及率(%) 98.5 99 预期性 17 智慧 城市 城市光纤入户率(%) 100 100 预期性 18 移动基站(万个) 2.1 2.5 预期性 19 城市防灾 减灾设施 市政消火栓建有率(%) 100 100 约束性 20 市政消火栓完好率(%) 98 99 约束性 21 普通城市消防站覆盖面积(平方公里) ≤7 ≤7 预期性
注:“十四五”计划建成5000个5G基站,基站建设包含退网和新增,综合增量和减量双重因素,预计基站数量由2.1万个增加到2.5万个。“停车泊位数”专指公共停车场新增泊位数。
第二篇 着力构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以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第一章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健全城市有机生命体
第一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系
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城市安全等因素,系统编制涵盖城市交通、水系统、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建设,有序引导项目实施。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统领,科学指导基础设施各子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以项目为抓手制定基础设施近期建设规划,落实责任主体和资金安排。
第二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协同建设
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创建覆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更新等各环节的发展模式,推进基础设施系统化发展。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性。整体安排地上地下设施建设,以道路为中心推进城市线性空间一体化。按照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原则,加强城市道路、地下管线、轨道交通等工程的统筹建设与有效衔接,科学实施地下空间分层管控。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管线建设体系化程度和运行水平。
第三节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
加快城市路网体系建设,打通未贯通道路,增强节点交通转换能力和重要路段通行能力。加快“多式零距离换乘”交通枢纽建设,促进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城市公交等各类站点无缝衔接。围绕老马路、老街巷等存量道路资源,实施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以“小手术”服务“大民生”,打造“马路上的老城区”。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安全水平,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标准,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巩固城市水体治理成效。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社区公共服务提升,构建“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建成“15分钟生活圈”试点示范,全面加快垃圾分类及处置设施建设,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强化基础设施各领域前瞻性、引领性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突破和转化应用,实现科技创新驱动,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全面支撑城市发展。
第四节 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韧性
加大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消除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健全管线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机制,鼓励使用管线探测、监测等技术,实施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构建“源头减排、雨水蓄排、排涝除险”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动城市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完善天然气调峰、应急和安全保障机制。开展城市配电网升级改造,提升电缆化水平,提高电网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全面提升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第二章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系统提升供给能力
第一节 推进出行环境便捷畅通
从人民群众实际出行需求出发,科学配置轨道、道路、公交、慢行、停车等交通资源,紧密围绕“功能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公交提能提质、管理挖潜增效”四大板块,全力推动轨道“成网”、道路“成网”、管理“联网”,提升城市交通网络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轨道交通建设提速,加速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着力构建“环射+纵横”融合的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推动“四网融合”和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综合开发。城市路网运行提质,打通过江穿山瓶颈,优化完善城市路网,持续推进路网更新,加快构建一体化城市路网。基础设施管理提效,不断推进“建治改管”综合治堵,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缓堵促畅。
第二节 加强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保障
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出发,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系统提升城市供水、燃气、供电、照明等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推行城市供水全过程风险管控,提升用户龙头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提高城市管道天然气普及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组织实施老旧天然气管网设施改造更新。适度超前建设城市配电网,满足城市建设和终端领域电能替代导致的电力负荷增长需求。
第三章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发展
第一节 构建健康高效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推进城市水系统体系化建设,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统筹河湖岸线生态改造、滨水景观塑造、蓝绿空间修复、供排水管网建设、水处理设施升级等各环节,融合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和工程基础设施。强化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推行城市用水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构建“城市用水—排水—再生处理—水系生态补水—城市用水”城市水循环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城市降雨径流的滞蓄利用。
第二节 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服务,推进实施差别化交通需求管理,大力培育绿色出行文化,不断提升绿色出行水平。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用水效率,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增强电网分布式清洁能源接纳能力。
第三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造工业化
按照“逐步推广”原则,以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推动全区有条件的轨道交通、道路、桥梁、隧道、人行天桥、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有效缩短施工周期,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培育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等龙头企业,形成技术先进、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工业化建造产业体系,加快形成项目带动产业、产业支撑项目的良性发展局面。
第四章 对接“新基建”发展“新城建”,助推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
第一节 构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以城市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为引领,以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创新为驱动,加快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充分运用“新基建”发展成果,面向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系统构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充分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体系,推动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社区、智能建造、智能城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二节 实施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城市治理,加快道路交通、水系统、能源、环卫、园林绿化等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化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重点实施智慧轨道、智慧路网、智慧停车、智慧供水、智慧排水、智慧管网、智慧社区等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第三篇 系统推进新时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任务
以实现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城市水系统健康高效、绿色空间生机盎然、能源供应持续可靠、城市安全保障强劲有力、“新城建”助推转型、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为路径,引导多领域多行业齐头并进,协同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 提升城市交通水平
第一节 建设多层次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
加快推进“四网融合”。通过功能互补、枢纽换乘、线路共享、统筹运营(服务一体、票制互通、安检互信等),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轨快线(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有序推动城轨快线与市域铁路、城际铁路跨线运营,提升直联直通水平,减少换乘。推进“四网”相互衔接的换乘车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协同管理,实现“无缝化”衔接,缩短旅客换乘空间距离。
加快构建轨道快线。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5号线二期,形成北碚南部东西向轨道交通快速线路,强化北碚与科学城站、江北国际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联系。通过轨道交通15号线二期衔接市域(郊)铁路永川线,打通北碚与重庆新机场的联系。积极推进轨道交通19号线前期工作,推动形成西部槽谷南北向快速骨架通道,有力引领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积极推进轨道交通28号线前期工作,形成中部槽谷南北向快速骨架通道,强化北碚与其他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
逐步完善轨道普线。力争开工轨道交通7号线二期,加密西部槽谷轨道交通网络,形成北碚西部槽谷南下轨道双通道。积极推进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静观延伸线、11号线、13号线等轨道普线前期工作,进一步扩大轨道交通线网覆盖范围,强化北碚与两江新区、沙坪坝区等周边地区轨道交通联系。
按计划推进轨道站点综合开发。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按计划推进轨道站点TOD开发,强化轨道站点与城市功能的无缝衔接、融合发展,实现轨道交通与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十四五”期间,共计划推进城市轨道项目7项,完成投资约30亿元。
专栏3 城市轨道建设重点项目
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5号线二期,力争开工轨道交通7号线二期,积极推进轨道交通19号线、28号线、6号线支线静观延伸线、11号线、13号线项目前期工作。按计划推进轨道站点TOD开发。
第二节 构建畅通高效的城市道路网络
按照“南下东进西联北拓”的战略部署,全面加快过江桥梁、穿山隧道、快速干道等重点城市道路建设,构建“五横六纵”的骨架路网,全面打通对外交通瓶颈。同时,按照分类统筹、有序推进的原则,加速组团内部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加密次支路网,疏通梗阻路,打通城市未贯通道路,畅通微循环,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交通水平,改善市民出行条件。
大力推进桥梁隧道建设。依托城市快速骨架路网建设,加快建设土主隧道、蔡家隧道、西南大学隧道、天府隧道、蔡家大桥、水土大桥、宝山大桥、马鞍石复线桥等隧道桥梁,全面打通快速骨架网络瓶颈节点,提升城市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大力推进城市干道建设。加快建成快速路一纵线北碚段、科学大道北碚段,有力带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建设,助推北碚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建成快速路二横线西段,形成北碚南部东西向快速通道,推动蔡家智慧新城深度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一体化发展。新建快速路六横线,形成北碚北部东西向快速通道,衔接渝武高速复线,强化北碚与合川、两江新区的快速联系。新建宝山大桥西延伸段,强化蔡家片区与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的联系。积极推进温泉大道(黛山大道北碚段)、快速路七联络线、中梁山东侧沿山道路二期、中梁山西侧沿山路北碚段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强化北碚城市骨架网络。
大力推进城市路网加密疏堵工程,加快完善城区内部交通网络。充分结合各园城开发进程,分类、分步推进新城区城市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市城投集团、市地产集团储备地范围内的路网建设,稳步推进其他园区内部路网建设。打通城市未贯通道路,显著提高城市交通水平。
“十四五”期间,计划重点推进“四隧、四桥、十四路”建设,完成投资约202.3亿元,建成约55公里。推进城市道路加密疏堵工程项目71项,续建城市道路38公里,新建城市道路103公里,完成投资约103.4亿元。
专栏4 城市道路重点建设项目
“四隧”:续建土主隧道,新建蔡家隧道、西南大学隧道、天府隧道。 “四桥”:续建蔡家大桥、水土嘉陵江大桥,新建宝山大桥、马鞍石复线桥。 “十四路”:续建快速路一纵线北碚段、快速路二横线西段(桃家院子立交东至礼白立交段)、G212井口至快速路二横线西段拓宽改造工程,新建科学大道北碚段、新碚青路科学城北段、渝武高速拓宽改造(金开大道至快速路一横线段)、快速路六横线、宝山大桥西延伸段、椿萱大道(蔡家L、R分区段)、温泉大道(黛山大道北碚段)、G75澄江大桥连接道,积极推进快速路七联络线、中梁山东侧沿山道路二期、中梁山西侧沿山路北碚段等项目前期工作。 城市路网:温泉谷两山生态文旅产业园续建道路6公里,新建道路15公里;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续建道路3公里,新建道路30公里;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新改扩建道路10公里;蔡家智慧新城续建道路16 公里,新建道路33公里;缙云人文科技城续建道路6公里,新建道路22公里。 打通城市未贯通道路:周家岩一号支路延伸段、长坝咀一号路、蔡家组团 M69地块道路工程等10条道路。
第三节 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
强化与轨道交通网络融合,进一步提高公交线网覆盖面,加快公交场站建设,形成与轨道交通相协调、较小汽车出行具有竞争力的地面公交系统。
提高地面公交线网和站点覆盖率。加强与轨道站点的衔接,实现轨道交通站点100米内有公交站点衔接,实现“无缝换乘”。推进公交线网布设深入次支道路,因地制宜发展小巷巴士,提高地面公交覆盖率。根据轨道交通运行情况,适时调整地面公交线网运力安排、运营时间和线路走向。建成区道路网的地面公交线网覆盖率不低于90%,公交站点500米建设用地覆盖率保持在100%。
加快公交场站建设。结合交通枢纽,同步规划公交场站,实现公交和轨道、长途客运等交通方式的衔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行调度效率和便捷换乘水平。对已建成的公交场站,加快配套设施和周边道路建设进度,有效提高公交车辆进场率。加强公交场站综合开发,保障公交场站可持续发展。根据轨道交通运营客流变化,适时调整公交场站布局和规模。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公交枢纽站1个、公交首末站7个,完成投资约2.5亿元。
专栏5 地面公交重点建设项目
公交枢纽站:锦鑫苑公交枢纽站。 公交首末站:曹家湾临时公交首末站、蔡家中央公园首末站、歇马缙云新居公租房首末站、欣和佳苑首末站、廖家大堰首末站、向家岗首末站、曹家湾公交首末站7个公交首末站。
第四节 构建高品质特色慢行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升城市交通发展质量,全面改善交通环境品质,以复兴慢行交通为重点,以交通缓堵治理为主线,以平衡停车设施供应为补充,优化交通出行结构,营造绿色、低碳、安全、宜人的出行环境。
重点打造山城特色步道品牌。依托北碚区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规划形成以嘉陵江滨江步道和缙云山步道为主干,纵深联系城市腹地支线为分支的山城步道系统,构建集“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为一体的高品质、连续舒适的山城步道网络。
优化提升立体步行过街品质。重点围绕学校、医院、商圈等人流聚集较大的区域,打造连续、舒适、安全、便捷的立体步行过街通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与周边建筑物、公交站、轨道站等的衔接,倡导安装电动扶梯或垂直电梯,积极设置风雨连廊和提示盲道。外观造型应注重与城市景观相融合,加强与周边景观或城市空间的整体打造。适度引入商业或其他公共空间,提升人行天桥和地通道的魅力与活力。坚持“车让人”的交通理念,在有条件的路段尽量采用平面过街形式,让城市更“温暖”。
构建“慢行+”高品质融合交通出行体系。充分发挥慢行在中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中的主体作用,将慢行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和衔接,构建“慢行+轨道+公交”的绿色交通体系,推行“慢行+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模式。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特色山城步道2项,里程共计约65公里,完成投资约1.8亿元;建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共9处,完成投资约0.24亿元。
专栏6 慢行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特色山城步道:北塘峡江步道(包括滨江休闲带郭家沱片区景观工程步道、嘉陵江巡江步道一期、马鞍溪步道、璧北河慢行系统二期、嘉陵江巡江步道二期),缙云山步道(包括三花石至缙云山山门步道、缙云山生态环山步道)。 人行过街设施:金刚碑、三圣镇石坝小学、文星湾、吾悦广场、联龙小学、人民路小学蔡家校区、兼善中学蔡家校区、西大两江实验中学、MZ3路9处人行过街设施。
第五节 优化停车设施供给
稳步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停车设施用地、资金、政策支持保障力度,积极推动停车楼、地下停车库、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建设,优先满足老旧小区、医院、学校等基本停车需求,合理确定商业、办公等出行停车规模,适当控制公共交通发达区域停车设施建设规模。在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区域,利用部分城市零星用地、闲置用地、桥下空间等地块,建设一批规模小、投资小、就近便民的小微停车场。同时推进新城停车场建设,满足新城快速增长的停车需求。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项目28个,新增泊位数约5636个,完成投资约5亿元。
加强停车换乘衔接。加强停车设施与公共交通有效衔接,鼓励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建设“P+R”(停车+换乘)停车设施,支持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建设换乘停车设施。
专栏7 停车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安礼路停车楼、解放路停车楼、阀门厂停车场、五农街停车场、三花石游客中心停车场、旭辉广场旁停车场、中庚城旁停车场等28个公共停车场项目。
第二章 构建健康高效水资源系统
第一节 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加强城市水源保护。在强化节约用水、总体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与布局,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总体目标,以规划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优化现状水源工程配置格局,提高现状水源工程有效利用水平,切实增加有效供水能力,全面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缓解水供需矛盾。
实施城市水厂建设与改造。提升城市水厂供水能力,实施城市供水能力补短板项目,加快城乡一体化、规模化供水,加快推进城市水厂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逐步解决工程性、季节性缺水问题,确保城市供水水量充足。合理布置加压站和调节池,提升蓄水调节能力。推广普及供水新工艺、新技术,逐步推进全市水厂实施深度处理工艺改造,进一步提高供水系统自动化水平。至2025年,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推进老旧设施设备更新,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优化城市输配水系统。充分利用现有各水厂的供水经济半径和供水扬程,统筹进行供水区域的划分和水量平衡优化。加强管网干支分离、输配分离、互联互通的建设,提高管网系统供水的安全性和抗击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城市老旧管网改造,控制管网漏损,城市公共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持续推进户表及老旧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推动落实供水企业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责任,进一步改善居民饮水品质。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蔡家水厂一期新建工程、红工水厂二期、三期扩建工程、红工二级低压调节池整合优化工程,提高城市供水能力约31万立方米/日,继续完善供水管网建设,新改建供水管网总长度约66.7公里,完成投资约12.5亿元。
专栏8 城市供水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场站:新建蔡家水厂一期工程,扩建红工水厂二期、三期工程,建成红工二级低压调节池整合优化工程。 供水管网:新改建蔡家水厂输配水管网工程、红工水厂三期配套管网建设工程等共约66.7千米。
第二节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新建、改造现有雨水管渠,提高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与覆盖密度,提高城市雨水管网达标率,打造完善的分流制雨水管渠系统,提升城市排水能力。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标准,对于新建管渠,采用暴雨重现期不低于3年一遇标准设计雨水管道,对于不满足设计标准的现状管渠,结合地区改建、涝区治理、道路建设等工程进行逐步改造,全面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第三节 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为出发点,深入开展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设施整体效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形成更加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
推动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污水收集配套管网系统建设和雨污管网改造,不断提高污水收集率。新建城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排水体制,老城区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力度,降低溢流频次。围绕提高管网收集效能,制定城镇污水厂管网“一厂一策”专项整改方案,重点针对进水BOD浓度低于100mg/L的污水厂开展管网建设改造。到2025年,基本实现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改造污水管网总长度约178千米,完成总投资约4.4亿元;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9个,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约10.2 万吨/日,完成投资约5.9亿元。
专栏9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9个:北泉污水处理厂、蔡家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长滩污水厂二期工程、台农园片区污水处理厂、静观污水处理厂扩建、歇马污水处理厂改造、长滩污水处理厂改造、天府镇污水处理厂改造、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 污水管网:新建蔡家沿江截污干管C管线、歇马污水厂配套截污干管、龙凤溪泵站及配套污水管网、蔡家组团桂花湾截污干管工程、烂马沟截污干管工程等截污干管29公里,新改建双凤溪海绵化管网工程、马鞍溪海绵化管网工程、西南大学管网工程等二、三级污水管网79公里,配建道路污水管网70公里。
第四节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以建设自然渗透、自然蓄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目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质铺装,推广渗水技术,因地制宜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湿地公园等雨水滞留设施,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建筑和小区。各园区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系统实施,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雨污分流等有序推进,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结合公园、道路与广场、建筑与小区等项目的建设,按照排水分区合理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至2025年,力争城市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计划推进重点项目4项,完成投资约1亿元。
专栏10 海绵城市重点建设项目
山王溪流域海绵化改造,马鞍溪流域海绵化改造,双凤溪流域海绵化改造,马河溪流域海绵化改造。
第三章 精心打造嘉陵江两岸
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的部署,按照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安排,加强嘉陵江两岸管控,结合滨江公园建设,将嘉陵江两岸打造成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城市品牌典范。紧紧围绕“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目标,加强污染治理,分类整治护岸,优化岸线功能,开展城市水体整治和消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突破滨江地带狭长空间限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环境设施、市政配套设施,打造开放共享的滨江公共空间;串联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打造北碚精品旅游路线,展示城市记忆。完成投资约12.1亿元。
专栏11 嘉陵江两岸重点建设项目
北碚母城嘉陵江两岸城市更新项目、北碚区蔡家半岛滨江岸线治理提升工程。
第四章 强化区域能源保障
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建设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基础设施,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梯级互补利用,突出发展清洁能源,提速发展智慧能源,深化区域能源合作,构建内畅外通、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智能的现代能源体系。
第一节 构建多源多向的电力保障体系
继续加强电网建设,加快构建以220千伏链式及环形网架为支撑、110千伏及以下各级电网为补充的供电网络。完善变电站布局,强化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蔡家智慧新城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推进电力新基建建设,加强与5G、物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技术融合,实现电力系统绿色、安全、高效、智慧发展。
“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扩建输变电项目18项,计划完成投资约12.2亿元。
专栏12 城市电网重点建设项目
220千伏:天马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清华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农22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 110千伏:双元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二期)、高新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民生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期)、天马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水井湾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线路送出工程(二期)、书院—高新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歇马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一期)、蔡家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一期)、石岭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期)、马鞍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期)、回龙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期)、万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岩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玉皇观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 10千伏及以下:电网新建与改造工程。
第二节 完善天然气基础设施
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南北贯通、东西相连、多气源互补”的蛛网式管网格局。强化天然气调配和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力度。鼓励和支持综合能源服务和智慧能源发展,培育能源新业态、新生态。加强燃气设施信息化建设,完善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强化供气安全监管。深入开展长输油气管道及城镇燃气管道系列专项安全整治活动,清除危及管道安全的各类安全隐患,确保长输油气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天然气设施项目12项,完成投资约0.4亿元。
专栏13 城市燃气重点建设项目
站场:天马调压计量站(柜)、碚青路计量站(柜)、焦家沟计量站(柜)、川港蔡家调压计量站内改造、天印调压计量站(柜)、北碚L-CNG、LNG加气站。 管线:外环蔡家阀室至重燃蔡家调压计量柜管线工程、歇马片区至沙坪坝次高压管线工程、外环蔡家阀室下载调压计量柜配套管线工程,北碚组团、澄江组团中压管线工程、蔡家组团中压管线工程、台农园燃气管网工程。
第五章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第一节 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体系
以构建“安全保障可靠、生态景观良好、运行调度高效”的防洪减灾管控体系为目标,系统布局防洪减灾设施,统筹城市防洪排涝与生命线工程建设,加快补齐沿江防洪、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提升沿江设施防洪排涝抗灾能力。按照“1年补急需、2年强弱项、5年成示范”的要求,明确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试点目标任务,推进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工作,建立健全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协调机制。到2021年底,初步完成沿江重点受灾地段、洪涝灾害防御薄弱区域的灾后基础设施重建、房屋抗灾能力提升工作,初步建立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协调运行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北碚嘉陵江两岸及周边地区防洪排涝设施补短板工作,有序推进滨江护岸生态修复、滨江路网体系完善、沿江房屋建筑分类改造等任务,确保洪汛期无重大人员伤亡、经济受损少、交通不瘫痪、生命线工程正常运行。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北碚嘉陵江两岸及周边地区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能够有效应对洪涝灾害,滨江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及房屋防洪抗灾能力显著提升,人水相依、城水相伴、江岸共存、山水相映的山、水、城、人和谐共生格局初步建立。“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约2.9亿元。
专栏14 防洪排涝与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受灾堤防护岸整治加固工程:蔡家滨江带岸坡、东阳街道大新社区尖咀塌岸、童家溪同兴正街等不稳定斜坡、北温泉街道温塘峡强盗湾至川仪四厂段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工程。 沿江灾损排水设施修复及管网清淤疏浚工程,沿江地区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及改建整治工程,滨江地区灾损道路及配套设施恢复重建工程。
第二节 构建现代化综合消防救援体系
建立完善的城镇消防救援体系,建立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消防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根据均衡布点与重点防护相结合的原则,调整优化城市消防站、市政消火栓等布局,推进各类专勤消防车和特种装备配备。实现全区范围的城镇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达到100%,完好率达到99%。
稳步推进消防站和训练基地建设。按照普通消防站辖区面积不大于7平方公里,设在城市建设用地边缘地区、新区且道路系统较为畅通的普通消防站辖区面积不大于15平方公里的标准,使城市消防站全面覆盖城市建成区域。计划重点推进歇马特勤消防站、北碚区战勤保障分基地、东阳水陆消防站建设,完成投资约1.65亿元。
完善市政消火栓建设。严格按照“三同步”的原则,市政消火栓与新建道路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用;全面梳理历史欠账,市政消火栓限期增补到位。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在靠近交叉口的城市道路一侧、市政桥梁桥头和隧道出入口、高层建筑、大型工业厂房、重要公共建筑和成片开发建设地区布置市政消火栓,在路幅宽度超过60米的城市道路两边交叉错落设置市政消火栓。
专栏15 城市消防站重点建设项目
歇马特勤消防站、北碚区战勤保障分基地、东阳水陆消防站。
第三节 构建现代化人民防空体系
坚持以保障民安、服务民生为核心,坚持城市人员防护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并重,强化以战领建、体系建设、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依法治理,将人民防空建设融入公共安全、城市建设、重要经济目标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全区人民防空战备建设和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与国家安全需求和战争形态演变相适应、与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现代人民防空体系,做到“战时能力强、平时作为大、灾时反应快”,整体水平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构建统一高效的人防指挥体系。落实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按照体系化、规范化、实战化要求,以完善机制和规范指挥场所运行为重点,完善人防指挥机构和联合指挥体系,实现指挥平台全覆盖和互联互通。
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构建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平战结合的防护工程体系,优化人防工程功能结构与布局,强化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保证战时能应战、平时能应急。
构建灵敏可靠的通信警报体系。加强预警报知系统建设,在城区实现警报音响全覆盖。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95%,警报统控率达到100%,实现多种通信手段互联互通。
打造精干过硬的专业队伍体系。按照平战结合、专业对口、注重质量、分类建设、便于管理、便于使用原则,加强人防专业队和人防志愿者队伍建设和训练,提高遂行任务的能力。
第四节 提升城市管线安全水平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结合新区开发、道路新建、旧城改造、架空线下地等项目,科学编制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兼顾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充分考虑城市安全,确保水、电、气源头充足、质量优良稳定,各类设施管线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建设一批地下综合管廊。同时,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规划入廊管线必须入廊,合理安排各类管线的入廊顺序。健全入廊、有偿使用、收费保障和监管等制度,形成入廊完备、收费合理、运行畅顺、保障充分、监管有力的综合管廊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4项,其中包括干线管廊2项、支线管廊1项,缆线管廊1项,计划完成投资约3.3亿元。
专栏16 城市综合管廊重点建设项目
干线管廊:椿萱大道(青凤路路口—纵四路路口)、纵四路(椿萱大道路口—冯时行路路口)。 支线及缆线管廊:横三路、椿萱大道西段(青凤路路口—冯槽湾变电站)。
第六章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全面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积极推进5G精品网络建设。扎实推进5G、“千兆”光纤、IPV6等基础网络建设。建成5000个5G基站,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率达80%以上。
统筹部署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加速数据存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着眼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的数据存储分中心。加强边缘数据中心与云数据中心的统筹考虑和协同布局,支持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加快云边协同网络建设,推进算力设施与宽带网络优化匹配、有效协同。提升云计算设施负载能力,加快从基础资源提供平台向云服务数字化赋能平台升级。
统筹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城市信息安全大脑和应急指挥平台,围绕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打造监测预警平台。围绕新型基础设施承载关键业务,构建以风险识别、安全运维管理、安全计算环境为主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探索应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专业领域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围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应用场景,建设基础性信息安全测试验证、设备安全检测等平台。
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以重点行业应用为先导,强化绵碚合作,支撑成渝地区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以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垂直行业应用共享共用、联合保障监管合作共享、创新孵化能力共同培育为重点,促进两地信息通信业实现区域协同、产业协同、企业协同。
深入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落实电信普遍服务,建设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新需求的新一代高质量通信网络,服务数字乡村建设。持续加强农村网络日常维护管理,推进大数据、互联网小镇建设。加快“互联网+村级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农村治理信息化体系。
专栏17 通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建成5000个5G基站,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率达80%以上。
第二节 拓展数字化服务应用
加快5G、物联网等应用深入发展。加快运营商与垂直行业深度合作,推进5G向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渗透,围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场景,聚力打造一批国家级“5G+”应用示范项目。
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标识应用和产业推广,提升面向绵阳重点领域的功能开放和服务能力,与绵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对接。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重点面向电子、仪器仪表、装备制造等智能产业,开展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实施“5G+工业互联网”,推动运营商和工业企业深度合作。提升大型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和应用水平,实施底层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
第三节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需求,加快智能中枢建设,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推动铁路、公路、机场、市政、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夯实智慧公共卫生安全及应急设施基础能力,为传统设施赋能提效。依托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种智能技术,加速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实现智慧城市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宜居宜业空间载体。
“十四五”期间,计划推进智慧城市智慧运营中心建设,完成投资约2亿元。
第七章 持续改善生活环境
第一节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引领,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新旧兼顾、分类实施”的原则,用“城市体检”查病症、出疗方,以“补齐居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居住社区短板”为切入口,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工作重点,努力建设高品质居住社区新范例。
实施居住社区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雨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海绵设施改造、安防设施及系统建设,保障水、电、路、气、热、信等设施运行安全、供给稳定,同步开展管线下地(规整)工作。综合治理社区道路,消除路面坑洼破损等安全隐患,畅通消防、救护等生命通道。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收集站及垃圾分类等环境卫生设施。充分利用居住小区和社区内部资源,优化停车泊位划定,增设分时段临时停车泊位、停车库(场),加强停车泊位充电桩建设。加强居住社区电梯、轮椅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为居民出行、生活提供便利。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材料。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提高既有建筑绿色化水平。
营造社区宜居环境。因地制宜开展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等环境,合理布局和建设各类社区绿地,增加荫下公共活动场所、小型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推动公共空间开展地面防滑、扶手及抓杆等适老化设施建设。对噪声、水篦子臭气、垃圾站及其它臭气扰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有效治理。进一步规范管线设置,对有条件下地的架空线实施下地,无条件下地的架空线实施规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加快社区各类服务设施建设,补齐在卫生防疫、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条件的小区,要合理组织人行与车行流线,尽可能实现人车分流。
“十四五”期间,计划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约161万方,完成投资约4.6亿元。
专栏18 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建设项目
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房子片区共9.9万平方米。 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文星村片区第三期、月亮田片区、团山堡片区、龙凤片区共59.82万平方米。 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龙江花园、燎原片区、泉外园片区、天生桥片区、歇马农贸市场片区共29.19万平方米。 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荷花池片区、毛背沱片区、磨心坡片区、同兴老街片区共15.48万平方米。 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解放路片区、大沱口片区、蔡家老街未拆迁部分、静观老街片区共46.46万平方米。
第二节 推进智能化提升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实现节能减排、智慧供给等高品质要求。
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社区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安防系统智能化建设。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集成不同部门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整合社区安保、车辆、公共设施管理、生活垃圾排放登记等数据信息。搭建智能化安防系统,推动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停车管理、公共活动区域监测、公共服务设施监管等领域智能化升级。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
第四篇 健全规划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章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指挥长制和项目责任制,明确实施主体及责任。强化部门联动协作和项目协同实施,统筹解决前期工作和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提质提效。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科学制定详细规划,研究细化具体举措,积极稳妥推进本规划实施。
第二章 加强资金保障
加强对项目土地、资金等资源的要素配置,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供给制度,完善资本金,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原则,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北碚区发展,积极吸引优质创业资本、项目、技术、人才集聚。积极争取中央、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信托业务、政府债券等融资,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等项目建设。鼓励并引导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项目融资等形式,推进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
第三章 强化建设机制创新
鼓励开展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立工程全过程质量追溯制度。推广工业化建造方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建造全过程,推动城市建设方式绿色转型。建立完善市政公用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市政公用企业集聚。构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供给保障。
第四章 强化监督考核
对规划中所有涉及的任务和措施逐年分解到当年的年度计划中,在执行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各类行动计划时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任务分解,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同时,建立规划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制,明确部门责任,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