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
雍际春余粮才
陇右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大地湾文化,中经大地湾中晚期和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时期,由于气候变冷,以西戎、氐、羌为主的
第一,开放性与兼容性。陇右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在水分、热量和植被等地理因素上属于典型的过渡性自然带,这为陇右地区发展农业、经营畜牧或半农半牧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陇右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荟萃的舞台和扩散传播的桥梁。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互补,既为陇右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使陇右文化得到重塑与改造。这种自然、人文环境,使陇右文化具有了开放、兼容的优势和极强的渗透性与包容性,从而既促进了陇右文化的发展,又为中华文化源源不断注入活力和新鲜血液。
第二,尚武精神和功利色彩浓厚。陇右地区亦农亦牧的自然环境,多民族杂居、文化融合的人文环境,加之中原王朝与周边部族在陇右一带的争夺与分立,使陇右民风以好勇尚武著称。先秦时期的西戎、氐、羌等民族,以游牧射猎和强健勇猛见长。秦人入居陇右后,在长期与西戎的争夺与交往中,形成了粗犷悍厉、劲悍质木、果敢勇猛的民族气质。秦人轻死重义、奖励耕战的价值追求和不畏艰险、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构成秦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奠定了陇右地域文化的原生形态。这一文化特征成为陇右地域文化中长期传习和内在积淀的一种文化基因。
第三,质朴性。秦汉以来,陇右文化中的儒学成分和礼仪价值体系,始终是其文化的主体。但是,与中原儒家文化相比,陇右儒学更注重简约实用而较少繁文缛节。长期的文化融合与多民族交错杂居,使陇右文化兼具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长。陇右高原旷野、荒凉苍桑的环境条件和少数民族弛骋游牧、劲悍质直、率真活泼的人文氛围,共同影响和造就了陇右人质朴无华的文化特点。体现在生活习俗中,农业耕牧的简单粗放、房屋民居的窑洞板屋、土房热炕,饮食习惯上的多面少菜、粗茶淡饭,服饰上的简约朴素,无不是朴实风尚的直接反映。
第四,保守性。唐宋以降,伴随中原王朝疆域的拓展和西北边防地带的外移,中原汉文化圈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明清以来人口增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自然灾害频发等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陇右成为“陇中苦瘠甲天下”的贫困落后之区。长期的生存压力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使陇右人在群体心理和文化观念上趋于封闭和保守。恋守故土、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宿命观念和保守心态,浓厚的家族、小农意识,重农轻商、淡泊内向的价值追求,以及淳朴简约的行为习尚,根深蒂固地作用于陇右人,又从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中一再表现出来。加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和丝绸之路的衰落,陇右文化既走向趋同,又被边缘化。这既加大了它与中原文化发展的差距,又强化了其封闭性。
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
刘雁翔
追寻我们民族的根,有几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他们就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中华文明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如画八卦、结网罟、兴嫁娶、创乐器等都附着在伏羲身上,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宗爷”或“人祖爷”。当然,现代意义上的伏羲文化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轶闻传说、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
关于伏羲的传说至迟在春秋战国之时即口传心授,长久流传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汉以降,伏羲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确立,其事迹及相应的文化通过三个层面传播:其一,典籍传承层面,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其二,图像传承层面,伏羲女娲交尾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其三,祭祀传承层面,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设祠祭祀,绵延不绝。由此,形成了内容博大的伏羲文化,而对伏羲的钦崇自然而然成了几千年来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伏羲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关于伏羲及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多种史籍都指向同一地方,那便是地处陇右的古成纪,其具体的地点就在今渭水本源上游的甘肃省天水市境。天水市有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古建筑群和相传伏羲画卦的古画卦台。1993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欣然题词“羲皇故里”。伏羲的故事和著名的大地湾(天水市秦安县境)等古文化遗址相对照,可证陇右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就大的地域而言,伏羲的故事及相关遗址遗物遍布祖国各地,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好的见证。
尽管伏羲的形象或事迹被传说和神话缠绕,尽管学术界对伏羲是人、是神以及功业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伏羲的身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基因。《汉书・古今人表》称之为“上上圣人”,的确实至名归:伏羲的发明创造是人文之根,如后世颂扬词所言:“开物成务,万古文明”;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思维之根,作为六经之首,构建了我国古代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伏羲人面蛇(龙)身所代表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维系之根,也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团结奋进的标识。
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动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
陇右文学的价值、特色与影响
霍志军
陇右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诞生在最需绿色滋润的黄土地上。陇右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渊源之一。《诗经》中《驷?》、《车邻》、《小戎》、《蒹葭》等,均描写秦人东迁前在天水一带的活动。产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天水地区的秦石鼓文,已刻有四言诗十首、465字之多。天水放马滩出土的“志怪故事”秦简,说明早在战国末,陇右已出现了志怪小说。可见,陇右不但是中国诗歌的多源发祥地之一,也是石刻文学和志怪小说之祖。
陇右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右经籍考》、《陇右著作录》、《陇右方志录》、《陇右金石录》等,共收文献3000余种、诗10000余首、文8600多篇,刊载陇右作家2000余人。其中,秦嘉、赵壹、王嘉、权德舆、李梦阳、胡缵宗都堪称大家。临夏《花儿》等口传文学数量在10万首以上。因此,陇右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陇右文学地域特色浓郁。首先,西部戎风与雄浑劲健的风格鲜明。陇右各民族粗犷豪迈之气质和身处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其更易对粗豪之景产生审美的冲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阳关、古道等迥异于江南杏花春雨的意象,形成了陇右文学雄浑劲健的风格。其次,东西交流与多元荟萃的过渡性特色明显。陇右文学是在东西文化、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乃至伊斯兰、基督教文明的撞击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多元荟萃性构成陇右文学卓有特色的文学景观。再次,民族风情与真率直露的情感相交织。陇右各民族的审美心态较中原单纯,习惯于呈现自然的原态色彩,“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向两波”(《企喻歌》)。在真率自然之中,形成自己的抒情深度。创作思路上,传统诗学讲究“抒情宜隐”,陇右民族则显得直露。但是换一个角度,在此种“比兴寄托”已成套路的程式下,陇右文学少此构思,反而铸就了其抒情直露之特色。第四,黄土气息与拙野质朴的美感浓烈。上述审美心态和创作思路的“单纯性”与陇右先民剽悍的尚武气质、粗犷的民风相结合,与浓浓的黄土气息相结合,再加之于雄浑之气、真率之情,自然形成了陇右文学拙野质朴的美感。
陇右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总体结构。在黄土地上孕育并经历代各民族不断创造和传承的陇右文学,带着北方民族特有的生命力和朴野,将中国文学的地图向西北拓展。二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在特质。陇右文学为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轨同奔的历史走向增加了驱动力。陇右人写边塞诗,无苦涩相,而多有奔放、从容之风度。“阴山铁骑角弓长,闲日原头射白狼。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河湟书事》)。抒情身份的主客移位,使全诗情调尽变,于旷远辽阔中露出几份田园诗的情调,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内在特质。三是为中国文学注入新鲜血液。讲经文、变文、诗话、曲子词、话本、传奇、小说等俗文学都是先盛行于陇右次流行于中原,改变了当时文学发展的方向,如讲唱文学与古代白话小说之发展就是一例。
独具特色的陇右旅游文化
于志远
陇右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极富特色和美感的文化旅游资源。陇右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遗迹遗址、古建筑和民俗风情。其中,以别具风格的远古文化、石窟壁画艺术、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最具代表性,并构成了独具特色和人文价值的陇右文化。
在陇右留下了伏羲、女娲、黄帝和西王母等人文中华人文始祖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名胜古迹。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特别是人面鲵鱼纹彩陶瓶和人面变体鲵鱼纹彩陶瓶,是我国最早的龙图,为珍贵的原始艺术精品。相传西王母诞生于泾川回山,轩辕黄帝曾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又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开启了道教文化和中医学的先河。附属于这些人文始祖的文化信息和事迹,与陇右地区数量繁多、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交相辉映。
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陇右石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石窟。首先,陇右石窟造像多用石胎泥塑、彩绘,并且窟壁上绘满壁画,石窟显得绚丽多彩。其次,石窟造像逐步摆脱了印式健陀罗样式的影响,创造了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的雕塑艺术,体现了西域色彩和外来风格的转型特征。再次,彻底地世俗化和浓厚的生活情趣是陇右石窟艺术的又一显著特征;造像中的佛、菩萨弟子,从脸型、神情、身段、服饰,都是活脱脱的中国人;石窟壁画反映出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都有独创性。在陇右的黄河、渭河及泾河流域,分布有大中小石窟20余座。
陇右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保安族、东乡族为陇右特有的民族,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其文化极富特色,异彩纷呈。陇右少数民族工艺品如铜器、火壶、汤瓶、木雕、砖雕、保安腰刀等工艺品,工艺考究,样式美观,经久耐用。陇右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不仅具有西北民族的特点,还有中原汉族的音乐色彩。歌谣主调音域宽广、曲调高亢;舞蹈动作简洁明快,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民间文学既有古老的叙事诗、传说、故事,又有妙趣横生的笑话和富有意味的寓言、谚语、童谣等。东乡、保安族的体育运动特色颇浓,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简单易行。
在历史积淀中,以九曲黄河和广袤纯厚的黄土高原为大背景的陇右,形成了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陇西云阳板、天水旋鼓、高山剧、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戏、太平歌、号子、“花儿”等民歌深刻地反映和描绘了陇右的风俗民情。滑稽戏、傀儡戏、陇东道情、皮影戏和陇剧等多种民间大小戏曲,在陇右民俗的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特色。剪纸、皮影、面塑、炕围画、卷轴画、寿材彩绘、墓葬壁画、百寿图等民间美术作品犹如群星闪耀,堪称稀世珍奇。
民居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反映。受历史、自然、环境、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陇右民居演变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意蕴。人们利用自然条件修造固定的生活空间。居所基本上沿袭了古代先民的居住习俗,利用地形、地势、地物等天然条件,形成“窑洞”、“地窝子”等。陇右先民先后经历了多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因而,陇右民居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后来发展为封闭性。最后,陇右民居,大多采用土木结构为主的造物方法,即“上栋下宇”式房屋。
(作者单位均为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