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陇县乡镇

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1-07 06:36)
文章正文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四季轮替,春华秋实。一转眼,秋天已经接近了尾声。跟百花齐放的春天和生机勃发的夏天相比,秋天的花园远没有那么热闹。

在秋日盛开的花卉中,最被世人称颂的,非菊花莫属。文人墨客也不吝笔墨,写下不少赞颂菊花的名篇。今天,我们选其中一首元稹的作品来欣赏一下。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菊花》篇幅不长,语言朴素,很好理解,但是读起来却觉得很有韵味。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秋丛,指的就是一丛丛的秋菊。菊花不仅成丛而植,而且能将房屋环绕,可见元稹对菊花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我们都知道,要问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谁最喜欢菊花?答案一定很统一,当然首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以饮酒赏菊赋诗为乐。

元稹的住所也像陶渊明家一样,种满了菊花。这一天,他闲来无事,遍绕竹篱,观赏菊花。

一个“遍”字,用得巧妙,把自己不愿意放过每一寸竹篱、不甘心错过每一朵菊花的心情表现得非常准确。而一个“日渐斜”,又把他专心赏菊而忘记时间的状态凸显了出来。

陶渊明曾有赏菊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赏菊而忘记了空间,一抬头,只见南山悠然。

而元稹“遍绕篱边日渐斜”,因赏菊而忘记了时间,转眼间,已是夕阳西沉。二者异曲同工,相映成趣。

在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元稹解释了自己喜爱菊花的理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深秋天寒,百花凋残,只有菊花不惧风霜,最晚绽放,为人间带来一片生机。

这种高洁的操守和坚强的品格,才是诗人对它爱而不舍、推崇备至的原因所在。

中国文人爱菊的传统由来已久,屈原在《离骚》中就曾经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古人确实有食用菊花花瓣的习俗,但只是停留在养生的层面。从屈原开始,“餐秋菊之落英”被看做芬芳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也被赋予了人格象征意义,成为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精神寄托。

自古至今,文人画家都喜欢以菊花入画。在他们的生花妙笔之下,菊花早已脱离了普通的自然之花,而成为君子之花、隐逸之花和长寿之花。

画家画菊的传统,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唐宋人画菊注重写实,而明清人画菊重在写意。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一幅南宋画家创作的《丛菊图》。

▲《丛菊图》 南宋 佚名

绢本设色 24cmx25.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纨扇扇面图。画面中,一丛秋菊蓬勃怒放,花团锦簇、枝繁叶茂,在飒飒秋风中绽放出一片生机,丝毫看不出任何肃杀的秋意。

唐宋人画菊注重写实,那么具体表现在哪里呢?先来看这些花朵,有的含苞、有的怒放、有的将残,而且姿态各异,极其生动。

从笔法和色彩上来看,所有的花瓣都是用中锋细笔仔细勾描出来的,然后用白粉和朱红晕染,再用细笔点出花蕊,显得工致细腻,栩栩如生。

虽然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变迁,花朵的颜色并不那么娇艳了,但岁月赋予的沧桑古雅,让这丛菊花更见精神。

再来看菊花的叶子,舒卷自如,明暗向背,可以说描绘得恰到好处。而叶子的色彩也不尽相同,汁绿色的嫩叶、略加藤黄点出的老叶,还有用赭石染出的枯叶,把花叶的荣枯更替描绘得非常到位。

整幅画构图虽然非常饱满,但是繁而不乱、密而不滞,不愧是一幅南宋写生画的佳作。

元代以后,文人画家画菊更多运用写意的技法,虽然用笔并不像工笔画那么周到,但“笔不周而意周”。

明代画家徐渭就非常擅长大写意菊花,在他的代表作《墨花九段图》中,他充分发挥了水墨的表现力,以狂放的笔触和酣畅的水墨,把菊花的冷峻和野逸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墨花九段图》 明 徐渭

纸本墨笔 46.6cmx62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风昨夜太颠狂,吹损东篱浅淡妆。那得似余溪楮上,一生偏耐九秋霜。”徐渭在画中留下了这样一首题画诗。

虽然,徐渭的诗说的是画在纸上的“墨花”,但“一生偏耐九秋霜”一句,拿来形容菊花风骨最好不过,这也是文人心中理想人格。

原标题:《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