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二十四节气·寒露。 撰稿、旁白:陆斯嘉 编辑:陆林汉,音乐:《送别》自得琴社(03:02)
农历九月十三,今日是寒露。寒生露凝,故称“寒露”,在这一时节,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温差的变化。
寒露时节,江南地区有边食蟹边赏菊的习俗,所谓“持螯赏菊”,历代文人都留下诸多诗词、名言。明清之季,持螯赏菊已成为普遍风气,如清代辛汉清有“更喜今年新种菊,商量秋日去持螯”之句。
在历代书画名迹中,对于螃蟹的写真,有张牙舞爪踞残荷之景,也有双螯持穗传神之作。而对于菊花的描绘,就更不胜枚举了,既可见工致细腻的写生精品,亦不乏书画并重的写意佳作,前者如宋人《胆瓶秋卉图》页,秋菊艳丽而不失秀雅;后者有明人沈周《墨菊》轴,秋菊一枝,七言绝句一首,字与画几各占纸之一半。此外,元人的《老圃秋容》轴,虽没有作者署名,但画中形象准确,且下笔快捷,称得上是写意花鸟画的佳作。
秋风起,蟹脚肥。菊花开,闻蟹来。值此深秋节令,《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呈现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的蟹菊名作,以飨读者。
元人 老圃秋容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来螯蛫善横行,稻熟秋风意气生
螃蟹可以说是湖里的横行霸道,是碗里的白肉红膏,是秋天里的念念不忘,是文豪的舌尖诗章。历朝历代喜食螃蟹的名人数不胜数。李白有诗“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苏轼也曾用诗换螃蟹,写下“一诗换得两尖团”的名句。甚至吃过山珍海味的宋孝宗因太爱吃螃蟹,食蟹无度,得了痢疾。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对蟹的喜爱有增无减。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表达过自己对蟹的钟爱:“独于蟹鳌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甚至李渔的家人笑话他“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买螃蟹的钱,就是李渔的续命钱。
清末民初的大画家李瑞清,自号清道人、梅花庵道人,但他有个名号实在过于响亮:“李百蟹”。据说他一顿饭能吃一百只螃蟹,食蟹量实在惊人。
宋 晚荷郭索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书画名作中,对于螃蟹的写真,有张牙舞爪踞残荷之景,也有双螯持穗传神之作。如宋《晚荷郭索图》页,一只硕大的河蟹张牙舞爪踞于残荷之上,肥重的身躯竟将荷梗压断。衬以苍老的莲蓬、枯黄的荷叶、稀疏的芦荻,更增添了萧瑟冷寂的气氛;明沈周《画郭索图》轴,写蟹一只,双螯持穗,甚为得神;明徐渭《黄甲图》轴,绘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
宋代沈偕《遗贾耘老蟹》记有:
黄粳稻熟坠西风,肥入江南十月雄。
横跪蹒跚钳齿白,圆脐吸胁斗膏红。
齑须园老香研柚,羹藉庖丁细擘葱。
分寄横塘溪上客,持螯莫放酒杯空。
宋 荷蟹图 页
宋 荷蟹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款。钤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
图中残败的荷叶枯黄斑驳,半浸于水中,一只雌蟹挥螯伏于叶上。潺潺流水中生长、飘浮着红蓼、蒲草、浮萍、水藻等,其叶片边沿均已泛黄,显示出时已临秋,荷叶的颓势与雌蟹的鲜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画面刻意求真,荷叶用双钩夹叶法描绘,叶之叶筋、斑纹及莛上的小刺都刻意求工,雌蟹用笔缜密严谨。此图画面意境生动,题材别出新意,为宋人写实画作的典范。
宋 晚荷郭索图页
宋 晚荷郭索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款。钤鉴藏印“金陵□□□□”。
图中一只硕大的河蟹张牙舞爪踞于残荷之上,肥重的身躯竟将荷梗压断。衬以苍老的莲蓬、枯黄的荷叶、稀疏的芦荻,更增添了萧瑟冷寂的气氛。荷叶和莲蓬用粗笔勾描,蟹用细笔写之,笔法粗犷写实,设色浓重。旧签题 “黄居寀”作,究其画风,与黄居寀相距甚远,故改为无名氏画。
对开有清乾隆题诗一首:“从来螯蛫善横行,稻熟秋风意气生。甲介向称无所畏,如何每入膳人烹。”钤“古希天子”“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玺印多方。
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明 沈周 画郭索图 轴
明 沈周 画郭索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行楷书自题:漷漷索索,还用草缚,不敢横行,沙水夜落。沈周。
本幅写蟹一只,双螯持穗,甚为得神,惟螯与足时有复笔,不似写生册精劲。款书风格,在八十岁左右,亦不能确定成于何时。
明 沈周 写生册 蟹与虾
明 沈周 写生册 蟹与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清高宗行书御题:赋形造物信多奇,介类属干又象离。敌虎从来夸郭索,夹蛇终得济波斯。无肠应识于中直,有骨惟看向表披。逮诩金膏玉脂日,可懐江净月明时。画图以外能说偈,樽俎之间别繋思。不戒十门分进馔,徒称置筯亦何为。
明 徐渭 黄甲图 轴
明 徐渭 黄甲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署款“天池”。钤“徐渭私印”等二印。图绘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
明 徐渭 黄甲图 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的水墨加入了适量的胶,以避免水墨渗散,恰是此图的特色所在。图中以淋漓的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画上自题诗曰:“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诗意幽默。
清 张槃 双蟹图扇 页
清 张槃 双蟹图扇 页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识:“耳是高阳旧饮徒,酒边胸次有江湖。不知嚼雪咀霜后,还采寒花洗手无。己丑夏六月廿三日竹窗雨滴写,以此应莜梧老弟大雅之属。七十八老人槃作于历下。”钤“张叟”白文印。“己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作者时年78岁。
此扇绘两只螃蟹在草地上攀爬,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螃蟹采用没骨法绘制,设色素雅,用笔简放。题款疏密有致,内容与绘画主题相互呼应,显现出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是张槃晚年一幅极有情趣的小品。
清 任颐 菠萝菊蟹 页
清 任颐 菠萝菊蟹 页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款署:“壬午冬月写于瑞莲精舍,虚谷。”钤 “虚谷书画”、“三十七峰草堂” 朱文印二方。“壬午”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虚谷时年60岁。
任颐(1840—1896年),初名润,字小楼、伯年,浙江绍兴人,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擅长人物、肖像、花鸟、山水画。其绘画除继承民间及传统文人画,融汇陈洪绶、陈淳、徐渭诸家之长外,还吸收了西画速写、设色诸法,形成丰姿多彩,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与任熊、任熏、任预并称为“海上四任”。
写得东篱秋一株,寒香晚色淡如无
每个季节都有适合它精神气质的花。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花的月份。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开得艳丽。寒露三候中的“菊始黄华”,指的正是菊花此时普遍开放。
宋 林椿 秋晴丛菊(局部)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艺苑藏真(上) 册”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从这些记载看来,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
(传)明 唐寅 采菊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晋朝陶渊明(355—417年)爱菊成癖,曾广为流传。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名句,今仍脍炙人口。当时士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唐朝(618—907年)以降,菊花的栽培越发普遍,栽培技术也进一步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先后出现了紫色、白色等花色。如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就是明证。宋代《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可见南宋时的首都临安有了花市、花会。流传至今的菊花会是在南宋时杭州开始的。及至清代,菊花品种、专著日益增多,乾隆年间还有人向清帝献各色奇菊。
清 恽寿平 画菊花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历代书画名迹中,对于菊花的描绘,更是不胜枚举了,既可见工致细腻的写生精品,亦不乏书画并重的写意佳作,前者如宋人《胆瓶秋卉图》页,秋菊轻红淡雅,叠簇于翠枝,艳丽而不失于秀雅;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页构图繁复,灿若文锦,虽是篱边野景,却饶富贵典雅气象。后者有明人沈周《墨菊》轴,秋菊一枝,七言绝句一首,字与画几各占纸之一半。此外,元人的《老圃秋容》轴,虽然没有作者的署名,但画中形象准确,而且下笔快捷,称得上是写意花鸟画的佳作。
宋 胆瓶秋卉图 页
宋 胆瓶秋卉图 页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款。鉴藏印钤“交翠轩印”“神品”“子京父印”“项元汴印”“项墨林鉴赏章”“张则之”6方。
图中瓶架上置一蓝釉长颈瓶,内插菊花。花朵施以勾勒填色法,花叶用没骨法出之,刻画自然细腻,渲染柔和润泽。秋菊艳丽而不失于秀雅,此图为南宋写生画中的优秀作品。
宋 胆瓶秋卉图 页(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画页左侧题诗:“秋风融日满东篱,万叠轻红簇翠枝。若使芳姿同众色,无人知是小春时。”此为即景诗,描写瓶中之花轻红淡雅,叠簇于翠枝。
对幅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花似菊而红,叶则迥然异。自题属冬篱,殊难解用意。徒以设色工,选藻许其厕。辛亥清和御题。”钤 “八征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太上皇帝之宝”。
清《石渠宝笈》著录。
宋 丛菊图 页
宋 丛菊图 页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款。鉴藏印钤“□藤仙馆书画”“云谷”“□华宝有”,另有一印残。
图绘秋菊一丛,红白相间,繁枝茂叶,生机勃发,不见肃杀秋意。花瓣用中锋细笔勾描,再以朱红或白粉晕染;花蕊用细笔点出;茂密的叶片或用赭石、或略入汁绿、或稍加藤黄染出,以示老嫩不同的色彩。花之欲开、盛开、将残,叶之翻卷及明暗向背,刻画得恰到好处。画风工致细腻,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密而不窒,设色艳而不俗,为南宋写生画佳作。
宋 朱绍宗 菊丛飞蝶图 页
宋 朱绍宗 菊丛飞蝶图 页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款识:“朱”。钤鉴藏印2方,印文模糊,唯可辨一“璘”字。裱边题签:“朱绍宗菊丛飞蝶”。
图绘丛菊盛开。花分黄、白、蓝、紫四色,构图繁复,灿若文锦。虽是篱边野景,却饶富贵典雅气象。蜜蜂逐花而至,蛱蝶上下翻飞,为画面增添了动感。花瓣、叶片的勾染皆极为精工,花心用白粉点染,立体感很强,望似凸出于绢素之上。画史称作者“描染精邃,远过流辈”,信是不虚。
朱绍宗 菊丛飞蝶图 页 故宫博物院藏
对幅有清乾隆御题诗:“趋炎殊众卉,放英独于秋。舞去风全香,承来露半流。绘者具神解,渊明晤庄周。”钤“八征耄念之宝”朱文印、“自强不息”白文印。
存《四朝选藻》册中。《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宋 林椿 秋晴丛菊
宋 林椿 秋晴丛菊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艺苑藏真(上) 册”
宋 林椿 秋晴丛菊(局部)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艺苑藏真(上) 册”
宋 林椿 秋晴丛菊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艺苑藏真(上) 册”
本幅有清高宗行书御题:花情叶意总含清,捉勒偏教独擅名。掩暎底须为五柳,其人不见定渊明。乾隆辛亥(一七九一年)初秋御题。
元人 老圃秋容 轴
元人 老圃秋容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奇石旁边,两株不同品种的菊花,争相绽放着美丽的花朵。两只蜜蜂被馥郁的香气所吸引,盘旋在空中,久久不忍离去。石缝之间,还有四只麻雀在跳踯与觅食。画幅下方沉静的墨彩,与上段妍丽的设色,不仅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平添了秋日天气舒爽的感受。
元人 老圃秋容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虽然没有作者的署名,无法确知出自何人所绘,但画中形象准确,而且下笔快捷,确实称得上是写意花鸟画的佳作。
元人 丛菊图 轴
元人 丛菊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丛菊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吕纪 双鸠图 轴
明 吕纪 双鸠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吕纪 双鸠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墨菊 轴
明 沈周 墨菊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菊一枝,亭亭独立,上题七言绝句一首,字与画几各占纸之一半,中留微隙。宋以前画名款外绝无题字,而不署名款者居多。北宋惟徽宗有自题画幅。至南宋,马和之、马远、马麟之作,宋宁宗及杨皇后多在画上题诗词。至钱选、赵孟頫后自题之作渐多,然皆字不掩画。沈周此题几书与画地位并重,唐寅、文徵明亦间有此种。画无年款,疑与写生册为同时先后之作。弘治甲寅(1494年)六十八岁。
沈周(1427—1509年),江苏长洲人,字启南,号石田,亦称白石翁。山水、花卉、禽鱼悉入神品,工书善诗,为明四大家之一。
明 沈周 写生 册 菊
明 沈周 写生 册 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菊花斜倚,系沈周“写生册”第八开,以粗笔淡沈,草草挥就,然生气奕奕如睹,诚属石田翁晚年率意神化之作。
明 沈周 瓶菊
明 沈周 瓶菊 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集古图绘册”
本幅有沈周行书自题:弘治壬戌(1502年)清秋,瀹茗观菊于自可上人山房,戏为图此。沈周。
(传)明 唐寅 采菊图 轴
(传)明 唐寅 采菊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陶渊明持杖而行,一仆手捧瓶菊随侍。陶渊明钟爱菊花,一生咏菊名句甚多,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等;因此,陶渊明的画像多配菊花。而菊的秀芳,也随着陶渊明清高的人格,成为君子的象征。该作虽有唐寅款识,然衣纹板滞柔弱,当为后人伪托之作。
唐寅(1470—1523年),吴郡(江苏吴县)人。字子畏,又字伯虎,号六如。为明四大家之一。
明 项圣谟 菊花竹石 轴
明 项圣谟 菊花竹石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祐项圣谟草书自题:秋光何洁尚迟霜,新酒煨成百草香。意在临池犹未饮,黄花先我醉重阳。项圣谟笔。
明 陈淳 画菊花图 成扇
明 陈淳 画菊花图 成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陈淳草书自题:佳色含霜向日开,余香冉冉覆莓苔。故知节操非一种,曾向渊明径里栽。白阳山人道复并题。
明 徐渭 菊石 轴
明 徐渭 菊石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竹菊秀石图 轴
清 石涛 竹菊秀石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1642—1707年),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宗室靖江王后裔。明亡之际出家为僧,僧名原济,号石涛、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他最擅画山水,兼擅花竹、人物等。所绘山水之景苍润雄浑,风格新奇,笔墨淋漓酣畅,墨气浓润,笔意苍逸,手法变幻无穷,独成一家。在绘画理论上贡献卓著。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和“借古以开今”,强调对大自然要有真切的艺术感受,在艺术创作时要“我自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
清 石涛 蕉菊 轴
清 石涛 蕉菊 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对菊图 轴
清 石涛 对菊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双松虬结的庭院内梅、竹互映,房舍错落,屋内高士观赏秋菊,其品菊的举止生动传神,点明了“对菊”的画作主题。庭院外是迂回盘桓的山峦和自远而近的江水,它们为高士远离世俗的隐居之地平添了几分清幽。此图与石涛贯有的笔墨雄健纵恣、豪放洒脱的画风不同,刻画工整细腻,或徐或疾的笔致和富于节奏变化的朱点、墨点自得一股苍莽之气。此幅当属石涛居住扬州时期创作的一幅难得的精细之作。
清 石涛 对菊图 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对菊图 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七言诗一首,款署 “清湘石涛大涤草堂”,钤“清湘老人”朱文印、“膏盲子济”白文印。鉴藏印有“唐云审定”等2方。
清 恽寿平 写生墨妙 册 菊花
清 恽寿平 写生墨妙 册 菊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恽寿平(1633—1690年),江苏武进人。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又字正叔,号南田,又号东园草衣。诗文为毘陵六逸之首,画与清初四王、吴历相埒,合称四王吴恽。擅画山水,后自觉无力与王翬争胜,而专攻花卉,以徐崇嗣没骨法参以己意,独创风格,为清代花卉画宗师。本幅为“写生墨妙册”第九幅,画墨笔折枝菊花,笔下自有一股潇洒之气。
恽寿平行书自题:铁骨不教秋色澹,满身香汗立东篱。寿平戏作。
清 恽寿平 画菊花 轴
清 恽寿平 画菊花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恽寿平行楷书自题:篱边佳种自幽清,直把群葩粉艳轻。冷淡比于高隐士,太真西子玷君名。庚戌秋日,南田草衣题于瓯香阁。
清 蒋廷锡 野菊 轴
清 蒋廷锡 野菊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蒋廷锡 野菊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蒋廷锡 野菊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清圣祖行书御题:山花野菊喜清风,塞北烟光报岭枫。无暑不知秋气至,数丛兰蕊放离宫。乙酉(1705年)秋日山庄偶成并书。
清人 菊花 成扇
清人 菊花 成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 花卉 成扇
清人 花卉 成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虚谷 瓶菊图 轴
清 虚谷 瓶菊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瓶插秋菊的小品画。构图匠心独运,巧于设置,高低错落的瓶和壶、“S”形走势的秋菊令画面富有活力,并形成多层次的节律变化。设色淡雅清新,笔法灵活娴熟,是虚谷晚年的花卉画代表作。
清 吴昌硕 墨菊 轴
清 吴昌硕 墨菊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昌硕(1844—1927年),浙江安吉人。原名俊,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又署破荷、老缶、大聋,七十岁后以字行。书法以石鼓文见长,用笔结体,一变前人成法;篆刻以浙、皖诸家入手,上溯秦汉印玺,钝刀硬入,朴茂苍劲;又以金石书法入画,气魄雄浑,色彩浓郁,为海上画派巨擘。
此画成于己丑,为吴氏四十六岁之作。墨画菊花簇叶挺出于支架上。用笔精神饱满,墨色润泽畅朗,富金石气外,另具清逸之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