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24日讯(王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知合一方是最美的成长。为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拓展和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近日,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地理组组织高一、高二年级部分学生走进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野外实习基地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活动,开启了一场探秘地球科学的研学之旅。
行走在初夏的微风中,一片清新之意悄然袭来;行走在探索的旅程中,一段“研”途之美相伴成长。师生们将地理课堂“搬出”校园,在“行走的课堂”中领略当地独特的地质地貌风光,探索自然地质的奥秘。
同学们从学校出发,迎着朝阳踏上了峨眉山野外地理考察之旅。在第一站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野外实习基地(中国地质教育学会科普研学基地),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系陶晓风教授分别在岩石标本园和峨眉山地质地貌立体模型室为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峨眉山的各种岩石和峨眉山的地质构造。
陶晓风结合岩石标本,讲解了地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岩石组成特征及形成原理等,他严谨细致、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同学们如身临其境般走进了真实的地理世界。
岩石,是最真实客观的自然历史书,千奇百怪的地理构造正是岩石饱经岁月磨砺后留下的谜题。1∶2500的大比例尺峨眉山地形地质模型直观而具体地还原了峨眉山地层地貌。模型用各种颜色区分地层,峨眉山地区的地层除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完全缺失外,从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初露,便于师生的野外观察。
结束了第一站研学活动后,师生们马不停蹄地前往川主乡两河口。在这里,师生们的脚步穿行在河谷间,直观感受教科书中所描绘的河流冲积地貌与河流阶地。河道中岩石的叠瓦状排列、河漫滩的二元结构、一二三级阶地的差异和成因、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岩层产状的测量……通过学习,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教科书中知识的理解。
第三站师生们深入龙门洞峡谷,顺河谷而下观察了玄武岩柱状节理、不同年代的地层、P-T界线、背斜、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倒转、岩石的差异性侵蚀、古风化壳、煤线。同学们还使用地质锤采集了岩石标本,并且尝到了原汁原味的峨眉山矿泉水。
第四站来到了庙儿岗洪积扇、罗目镇下降泉和干溶洞。在苗儿岗洪积扇对面的小山岗,师生们远观洪积扇,了解了洪积扇的形成条件后,再下到洪积扇缘,近距离观察洪积扇的物质构成特征;随后,师生一行来到罗目镇,观察下降泉,深入天然溶洞,了解洞穴构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峨眉山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走出书本、走进自然,领略了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明白了观察与思考在地球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根据此次野外观察实践收获到的知识以及自己的感悟,撰写出了详实、严谨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供图:四川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