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是农业大市,全市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99个镇、1158个行政村,农村人口16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2.94%。近年来,宝鸡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做好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加工“三绿”文章、实施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工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把三产融合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强一产、促二产、活三产、挖潜力,促进全产业链开发,提高农业附加值,形成了以特色现代农业为支撑,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乡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的格局。
坚持全产业链开发,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坚持系统化思维、产业化开发,以三产融合补短板、提效益、挖潜力,重点构建粮食、果品、蔬菜、畜禽四大农产品产业链条,纵向延伸、多元发展。一是健全产业体系,打造完整链条。岐山县把做大“一碗面”经济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坚持臊子面、擀面皮两轮驱动,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做大种养殖、深加工、销售网,形成原料、产品、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闭环,打造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0年“一碗面”经济产值达到130亿元。实施四步走战略,第一,建优原料基地,做强一产。岐山县围绕“一碗面”“一桌菜”“一盘果”布局原料生产,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集中发展20万亩特色优质小麦、10万亩蔬菜、5万亩油菜、5万亩辣椒、20万头生猪和10万亩水果的种植养殖四大产业区,培育龙头企业108户,现代农业园区34个,打造全程可追溯的“一碗面”优质原料供应基地。第二,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做大二产。岐山县将做大“一碗面”经济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建立“一碗面”经济产业扶持资金,建设以岐山臊子面产业为中心,建设餐具、装饰材料、工程化辅料加工、食材原料供应基地及研发中心、种植养殖基地等,整合本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做强做优“一碗面”深加工企业。第三,扩大销售网络,做活三产。抢抓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机遇,加快建设“一碗面”电商产业园,实施“百城千店”工程,搭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培育电商个体800多户,县域电商发展指数综合排名跻身陕西省电商十强县。第四,打响岐山品牌,促进商旅融合。深度挖掘周礼之乡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建成5条特色文化美食街区,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出特色旅游路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8亿元。二是坚持龙头带动,释放集群效应。宝鸡市陇县抢抓国家大力支持民族乳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放大效应、全链发力,强力推进优质奶源、良种繁育、绿色饲草、现代加工、示范推广“五大基地”建设,构建了以产销企业为龙头、专业奶农为支撑、合作组织为纽带、饲草饲料为基础的现代乳业全产业链。以小羊妙可(原关山乳业)、和氏乳业等羊乳加工龙头企业为龙头,从用地、税收、基础设施、人才技术等方面,全力支持保障。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各类羊场164个,奶山羊存栏突破47.1万只,规模化率达到52%,羊乳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6.5亿元,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陇县将有望形成100万只奶羊、50万亩饲草、20万吨羊乳粉加工能力,羊乳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成为全省千亿元羊乳产业集群龙头。三是创新销售模式,助推深度融合。海升集团在千阳县率先探索出“政策支持引导、新型主体推进、矮砧技术支撑、田间大学培训、标准品牌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苹果发展“千阳模式”,在线下已与永辉、华润、盒马鲜生等生鲜销售渠道形成战略合作,在线上携手阿里巴巴集团天天特卖,实现线上线下有效对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多元化发展,产业融合形态不断丰富。依托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等多领域突破,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形成了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生态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一是农村电商实现全覆盖。通过示范县创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宝鸡市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7个、镇级服务中心56个,村级服务站367个,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眉县发挥猕猴桃产业优势,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以上资金,专项用于电商企业培育,涌现出各类电商企业485家、微电商2600余户,带动249户贫困户开办网店或微店,全县75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4300余户借助网销猕猴桃增收(户均2300元),900余名贫困人口通过电商产业链实现就业。二是乡村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立足资源禀赋,挖掘农业多元价值,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大地景观、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融合产业。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西府民俗乡村游、陇州回族乡村游、泥塑体验乡村游、礼佛人家乡村游、生态慢城乡村游、岭南花谷乡村游等精品旅游路线,形成较为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涌现出凤县永生村、金台区永利村、太白县梅湾村等一批宜居宜游美丽乡村。三是村镇工厂富裕乡里。按照“送厂子进村子、送岗位到农户”的工作思路,坚持创业就业“双轮驱动”,着力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充分利用各村的旧村部、老厂房、旧校址等闲置资源,从资金扶持、技能培训、融资服务、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各类企业和返乡能人来扶创办生产加工型工厂(分厂)或加工车间,实现在“村内生活、村内就业”,宝鸡市累计认定村镇工厂105家,就业扶贫基地144家,就近就地吸纳就业2.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679人。
坚持园区化承载,产业质量效益加快提升。宝鸡市持续推进“十园百企千亿”工程,结合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与产业布局分布,不断拓展园区功能,使园区从单纯的生产领域走出来,向二三产业延伸。建成眉县猕猴桃、陇县羊乳品、扶风烘焙食品、千阳苹果、太白高山蔬菜、陈仓设施蔬菜、凤县农产品等7个市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是建设路径不断创新。引进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投身园区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产销一体化经营,搭建产学研综合平台,提升科技竞争水平,形成特色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全区农民双赢。千阳海升现代农业园区“大苗建园、矮砧密植、立架栽培、水肥一体、机械作业”矮砧苹果栽培模式,成为现代果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陈仓区国人园区通过菌渣转化燃料、菌糠加工饲料、经济林下养禽,实现了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种养加循环生产,提高了园区整体效益。渭滨区石鼓园区依托生态环境资源区位优势,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开展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活动,被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二是经营管理提质增效。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有序拓展经营范围,提升产业内涵,着眼育繁推、产加销、农商旅一体化,加快园区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型。太白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高山有机蔬菜为核心,构建育苗生产、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相融合的产业集群,推动三产协同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宝鸡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玉米)、陕西关中奶山羊产业研究院建成运行,和氏高寒川牧业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5%。三是发展动能持续释放。围绕园区申报认定程序化、建设任务目标化、资金投入项目化、监测监管常态化,建立健全园区准入审核、资金配套、质量监管、考核评价等四项制度,促进园区规范有序发展。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在宝鸡市陈仓区绿丰源、眉县齐峰园区建立水肥自动监测、自动卷帘、可视化监控、网络认购等产加销一体化应用试点。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在扶风同兴、陇县盛源新建出口基地,开拓中亚和东南亚市场。推进“园区+家庭农场”发展模式,鼓励园区主动打开边界、培养家庭农场,共享园区技术、设施等,化解园区生产压力,提高农户参与度,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宝鸡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