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微凉,从北京门头沟沿109国道一路向西,湍急的永定河上,横跨着崭新的青白口桥,高大粗壮的柱式桥墩稳稳“扎”进河底,往来车辆顺畅通行。去年,受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影响,原青白口桥部分桥墩和桥面整体下沉,影响行车安全。新建的青白口桥长147米、宽11米,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桥结构更稳定,过水面积更大,行洪能力明显提升。
去年,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地质灾害,造成北京门头沟、房山和昌平等郊区公路以及部分高速公路出现不同程度损毁。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水毁公路恢复重建工程,适当提高防护标准,统筹考虑近远结合、平急结合,重点解决西部山区生命通道抗灾能力弱、路网密度低、安全韧性不足等问题。6月1日进入汛期之前,北京市级水毁公路恢复重建已全部完成。
构建西部山区“三横三纵”主通道
今年以来,北京全面启动“三年提升类”项目建设,重点在大石河、拒马河沟域增补108国道新线高速公路和涞宝路新线高速公路,改“翻山越岭”为“穿山越岭”,构建西部山区“三横三纵”主通道,提高路网抗灾韧性。
为提升桥梁防灾减灾能力,新青白口桥的桥梁基础改为了嵌岩灌注桩基础,原重力式桥墩改为柱式桥墩。“我们在桥墩迎水面增加了破冰体,防止大块浮冰对桥梁造成破坏。”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八公路处副经理高玉龙介绍,去年冬季施工时,项目方通过热水搅拌混凝土、为墩柱覆盖“棉被”等各种保温措施,克服不利天气影响,全力保障施工进度。
“项目多、工期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耽搁。”门头沟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赵鑫介绍,历经8个月奋战,门头沟完成了28条县级及以上公路恢复重建,涉及1082个点段,共计149.2公里。灾后恢复重建以来,门头沟公路分局共计投入劳务人员3500人、机械500台套,开展路基填方116万立方米、挖方94万立方米,修复下挡墙64万立方米。
房山区54条县级及以上水毁公路恢复工程已在汛期前全部完工。108国道复线穿越郁郁葱葱的山野,连接了河北镇与佛子庄乡,全长24公里,其中8.8公里路段严重水毁,灾损率高达78.3%,班各庄大桥桥端路基被完全冲毁。
“我们新建了两跨混凝土现浇箱梁,桥梁加长50米,新建挡墙可以更好保护路基稳定,防止山体滑坡对桥梁的破坏。”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七公路处项目负责人闫超介绍,参建单位采取了错峰施工、夜间施工等方式,克服工期紧、交通压力大等困难,做好施工与公路通行组织,把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局部路段适当提高防护标准
北京水毁公路重建过程中,局部路段适当提高防护标准,通过设置混凝土挡墙、增加桥跨等措施,提升道路、桥梁防洪抗灾能力。重建工程还采取了削坡、清除危岩、增加防护网、设置柔性拦挡等措施,降低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公众出行的不利影响。
此次水毁公路恢复重建后,北京市山区公路在路基抗冲刷能力、桥梁过水能力、抗地质灾害能力和急弯处路基性能四大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公路防灾韧性进一步增强。在“一年基本恢复”基础上,北京正在稳步推进“三年全面提升”工作,力争受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恢复至灾前水平。
汛期已至,北京市交通委各公路分局充分总结去年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中暴露出的问题,早部署、早行动、早排查、早落实,全面提升山区公路突发事件响应处置能力。
在青白口桥现场,北京市交通委门头沟公路分局养护管理科二级主任科员郑鹏介绍,今年门头沟公路分局将分为“物防、技防、人防”三步走,全力筑起防汛“安全坝”,确保物资储备“随要随调、调运及时”;强化公路监测预警,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协调,及时掌握天气预报信息。
房山公路分局建立了“一办五组”指挥体系,由分局局长任总指挥,持续做好防汛保障各项工作。昌平公路分局在山区公路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24小时人员现场看守备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