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牌坊。
四合院内部。
戏台。
协天宫石牌。
垂花柱。
柱墩。
从乌当区东风镇老街上一直往深处走,在一片相对宽阔的场坝背后,是古老的协天宫,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00年前,带着“财神庙”、“戏楼”的身份,在东风镇这块土地上见证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而协天宫前的乌当场从两百多年前就已经是乡场,当地人在此购买生活物资、接受最新生活资讯,凝练太多关于生活的记忆。
老街深处协天宫
一进乌当东风镇,左拐进入东风镇老街区。直行过翠花园边上的小转盘,前面就有一块大牌坊,石制结构,正中写着“老街”二字,从这里进入东风镇老街。
一路两排大树,投影在路面上,较之新街的热闹嘈杂,老街更显幽静古朴。老街上道路越发狭窄,两边都是低矮的住房,在缝隙间偶有一些老院门,浓浓的旧时光味道。靠街有一些老店铺,老式的理发店闲散候着客人,有住户在街面上摆起露天厨房,正在准备大量美食。这里的街名为长坡路,俗称老街。
走到老街深处,是一块较宽的场坝,除右侧开出不宽出口过道继续向内延伸,房屋呈弧形包围着场坝,而协天宫就在这一排建筑中。
一道大门向场坝开着,檐牙高啄,钩心斗角,很有气势。右边一块大石碑摆在醒目位置,写清协天宫的身份: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几乎对称的地方在大门左侧也有一块石碑,大石块垒起一米多高,一块石碑被水泥凝固在上面,碑上似乎有浮雕,但似乎已被破坏看不清具体图案,这块石碑下还有一块石碑面朝下放着,看不到具体内容。
四合院大戏楼
步入协天宫的外大门,是戏楼的下一层,大石墩,黑色立柱,撑着上一层,周边散落着多个石墩。
走进院内可看到协天宫整个内部面貌:靠大门位置是一处戏楼,主殿主要是供奉作用,院内有大香炉,左右两边是低矮厢房,整体是一个四合院。虽然院子不大,但眼所见处都可见协天宫建筑美感:青瓦屋顶,檐角翘起,黑色大柱子,石块基垒,垂柱上有雕花,在庄严肃穆恢弘大气中见精致。
协天宫的建筑最有实用设计感的当属戏楼。戏楼向院内开着,从内部就可以观看演出,而在协天宫外面向老街院坝的位置,戏楼也是木制块状的窗户,也可以卸下,如有大型演出,院内院外可同时观看。
五百年民间活动场地
协天宫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百年前。
从目前可查的诸多公开资料,对“协天宫”的记录中几乎都统一显示,协天宫建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距今已经500年。在百度百科上输入“协天宫”,能够显现出来的相关词条除了台湾花莲庙宇之外,就是乌当协天宫。从这些资料中可看出,协天宫由乌当民众始建,主要功用是财神庙,代表民间的美好愿望。
在五百年间,协天宫曾经多次修复。清同治年间,由于匪徒作乱协天宫曾经遭遇匪乱,整体建筑被破坏严重,光绪年间协天宫重新被修复。之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本世纪初都经过了多次修建。
作为乌当区众多古建筑之一,协天宫的历史地位让它见证了乌当区多次大事件。1940年,这里成立了乌当区公署;1941年,贵筑县乌当区署在此设立;1955年,贵阳市乌当区人民委员会在此挂牌;1949年11月27日,协天宫场坝还见证了乌当开大会庆祝贵阳解放的盛况。(以上内容来源于贵阳市政务网站)
而直到今天,协天宫前依然是重要民间活动场地。7月28-29日两天,这里举办了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而在记者来时,因中元节靠近,协天宫已经贴出相关活动公告。
曾经的乡场记忆
五百年内,协天宫都是集聚人气的活动场所。就因这一高人气,在两百多年前,协天宫前的东风镇老街场坝,曾是附近一带村民依赖的乡场。
乾隆十七(1772年)八月,协天宫前的乌当场开场,每六天一场,赶甲子卯兔、酉鸡,是重要农副产品交易场所,附近老百姓赶场购买生活物资、交流最新资讯、约会亲友聚会聊天,还可以在协天宫戏楼看看热闹,两百多年前就很有生活浓情。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个乡场还一直存在。
贵阳市乌当区作家协会主席冯飞就对这个乡场有记忆。上世纪90年代,冯飞是一名记者,到东风镇采访时,还专门到协天宫前的乡场购买过食品,“买米,还买红辣椒”。而大约到了2000年以后,这个乡场渐渐失去人气,并慢慢消失。“随着城市发展,作为乡场购买生活物资的作用慢慢失去了。”冯飞说。
现在的城市和远郊,都有大量超市或者农贸市场,小便利店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分布,人们通过乡场购买生活用品的需求已不似以前,曾经满载生活记忆的乡场也渐渐退出视野。
“原来来赶场的人多,现在只有偶尔东风镇这边搞活动才有人来。”老街上一家老店铺老板感慨,近几年生意难做,没得生意,就是混起。
如今的协天宫,游客稀少,它前面的原来的乡场位置,满满地停放着各种车辆,老街上来往人群不多,两百年前热闹欢乐的民间集市已一去不复返。